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发病机制从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些领域的进展很快,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性质,可将主要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如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
(2)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
(3)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克唑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靶向分子包括ALK、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RON,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
(4)抗肿瘤血管生成已研制的药物。
(5)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
(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Avastin)。
(7)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8)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
(9)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
(10)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
(11)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
部分难治性晚期肿瘤,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后取得成功,如伊马替尼,以Bcr-Abl激酶为靶点,补救性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仍可获得完全缓解率40%以上,该药用于治疗高度放化疗抗拒的胃肠间质瘤,可达到80%以上临床获益率。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对于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获益率可达70%~90%。其他大量的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菲尼、舒尼替尼、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已广泛用于临床肺癌、肝癌、肾癌、骨髓瘤、大肠癌、乳腺癌、淋巴瘤、头颈部癌等的治疗。虽然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前景良好,却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毒副反应,最常见的是“手足综合征”和痤疮样皮疹、消化道反应等,以及心脏毒性、出血倾向、间质性肺病等。中医认为总的病因为禀赋不耐,复受邪毒侵犯所致。对于不同靶向药物所致的各种毒副反应,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同样需要辨证配膳。
“手足综合征”表现为手足感觉麻木、感觉异常、皮肤色素沉着、肿胀或红斑,脱屑、皲裂、硬结样水疱等,部分患者手足综合征甚至蔓延至全身。中医认为其病机属血行不畅、脉络瘀滞、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治疗应以和血通痹为主要治则,可以川芎、桂枝、赤芍、红花、威灵仙等内服或外用;痤疮样皮疹,表现为针头至粟米大小淡红色丘疹或脓疱,分布于颜面、鼻唇周围,甚至颈项、胸背等处,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触痛。叶天士的《温热论》曰“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根据皮疹的轻重程度,病邪深浅可参考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中斑疹性病变进行辨治,但总以肺胃热盛,血热风燥为主要的辨证依据,可以荆防四物汤加减辨治,并加用白鲜皮、紫草、蝉蜕等;消化道反应,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吞咽困难等,中医多辨证为肝脾不和、脾胃亏虚,以健脾疏肝,调和脾胃,滋肾养肝为大法,根据辨证不同可用藿香正气丸、葛根芩连汤等,或选用薏苡仁、淮山、莲子、茯苓等。少数患者出现心脏毒性者,表现为心悸胸闷,眩晕气促,神疲纳呆,面色苍白,甚则不能平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中医多辨为水饮内停,治疗以温补心阳、化气行水为法,可以苓桂术甘汤加减辨治,加用人参、黄芪、胡桃等。某些靶向药物还可导致出血,以鼻腔、牙龈出血常见;甚则咯血或内脏出血,多辨为阴虚血热,治以清肺养阴,凉血止血,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或以生地、藕节、白茅根等辨治;个别患者还可出现间质性肺病,表现为气短、干咳、少痰,甚则呼吸困难,中医多辨为肺脾两虚,痰热阻络,治以益气养阴,除痰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参蛤散等,或选用南北杏仁、浙贝、人参叶、玉竹等。以上各证,可因个体差异,夹杂气虚、血虚、寒凝、血热、痰湿等,临证时须加减辨治。肿瘤靶向治疗中可用的食疗组方如下:
1.独活寄生脊骨汤
组成:独活15克,桑寄生30克,猪骨连肉带髓250克。
用法:独活、桑寄生洗净,猪脊骨连骨带髓斩成块状,将三物加水适量,将汤料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小时至熟烂,饮汤或佐膳。
功效:祛风通痹,补益肝肾。
独活,味辛、苦,性温,入肾与膀胱经,性善下行,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痹止痛。既善治风寒湿痹兼腰膝冷痛、酸软麻木或屈伸不利。《日华子本草》谓:“助筋骨,益血脉。”《本草纲目》谓:“治头风,喉痹,痈肿疗毒。”《名医别录》谓:“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本草汇言》:独活,善行血分,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而止痹痛,养血、益肝肾而强筋骨、安胎。既善治风湿痹阻之腰膝疼痛,又可治肝肾不足、营血亏虚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若为风湿痹痛与肝肾不足互见用之尤为适宜。《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屡痔而酸感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猪脊骨,味甘,性微温,入肾经,有滋补肾阴,填补精髓之功;用于肾虚耳鸣、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烦热、贫血等。《本草纲目》谓:“服之补骨髓,益虚劳。”
适应:口服索拉非尼或舒尼替尼的晚期肾癌、肝癌,出现手足麻木、腰膝酸痛、疲倦乏力者。
2.鸡血藤川芎水蛇汤
组成:鸡血藤100克,川芎15克,水蛇约300克,生姜15克。
用法:水蛇理净去肠脏,切成块;鸡血藤、川芎、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后将全部食材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用文火隔水炖2~3小时至各物熟烂后,和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补血活血,祛瘀通痹。
鸡血藤,味甘苦,归肝经,有活血补血、疏经通络之功效。《本草纲目》谓:“治老人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男子虚损,不能生育及遗精白浊。”《本草纲目拾遗》谓:“大补气血,与老人妇女更为得益。”“壮筋骨,已酸痛,和酒服,于老人最宜。”川芎,辛散温通,走而不守,入肝、胆、心包经,能上行颠顶,下行血海,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具有良好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对血瘀气滞兼寒凝者用之最宜;其治头痛,无论风、寒、湿、热、虚、血瘀所致,皆可随证选用。《神农本草经》谓:“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妇人血闭无子。”《珍珠囊》谓:“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调经。”《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水蛇,性味甘咸、寒,无毒,药食两用,在浙江、广东、广西、江苏一带用之较多,该蛇四季可食,冬季是最佳的药用滋补季节,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其胆有祛湿止风、消痰润肺、利目养胃之功效,主治咳嗽、风湿和类风湿等症。《本草纲目》谓:“治消渴,烦热,毒痢。”《本草求原》谓:“明目。”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开胃除痰、祛风通痹的作用。
适应:口服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治疗的肾癌、肝癌、胃肠间质瘤患者,见手足麻痹、皮肤皲裂者。
3.乌蛇薏米汤
组成:乌梢蛇干约20克,薏苡仁50克,猪骨(带肉)300~400克。
用法:乌梢蛇切成段,薏苡仁研细备用,猪骨斩细,上三物加水1200毫升,慢火煎2~3小时至剩下400~500毫升,和盐调服,温热服食。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祛湿。
乌梢蛇,即乌蛇,其性平,味甘、咸,有小毒,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主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药性论》谓:“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瘙痒疥等。”《开宝本草》谓:“主诸风瘙隐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本草纲目》谓:“功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医林纂要》谓:“滋阴明目。”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渗湿、利水排脓之功效。《药品化义》: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肠胃。《本草述》:薏苡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名医别录》谓:“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药性论》谓:“煎服之破五溪毒肿。”《医学入门》谓:“主上气,心胸甲错。”薏苡仁的一些提取物对实验动物的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等多种肿瘤均有直接抑制作用。一些成分可使肿瘤细胞质变性,或使核分裂停止在中期。猪骨及猪肉性味甘平,补益脾肾。
适应:使用靶向药物如易瑞沙、特罗凯出现全身多发皮疹红肿热痛或溃烂渗液者。
4.生地藕节绿豆汁
组成:生地黄30克,藕节300克,绿豆100克,蜂蜜适量。
用法:鲜莲藕洗净切碎榨汁。生地黄洗净切细,绿豆洗净浸泡,上两物加水300毫升,煮沸后慢火煮1小时取汁,调入鲜藕汁,煮沸即饮,亦可调入少量蜜糖。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为清热凉血要药,又能养阴生津润燥,治热病烦渴、消渴及肠燥便秘等证。《药性赋》谓:“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日华子本草》谓:“干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助筋骨。”《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藕节,性味甘涩平,入肝、肺、胃经,善能收敛止血,略兼化瘀之功,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对各种出血如吐血、咯血、衄血均宜。《药性论》谓:“捣汁饮,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并皆治之。”《日华子本草》谓:“解热毒,消瘀血。”《本草纲目》谓:“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绿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经,既善解热毒、药毒食毒,治疮痈肿痛及药、食中毒;又善解暑利尿,治暑热烦渴、小便短赤。《本草汇言》谓:“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本经逢原》谓:“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本草经疏》:绿豆,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蜂蜜性味甘平,补中润肺,兼调和口感。
适应:使用易瑞沙、特罗凯等出现丘疹或脓疱疹的肺癌患者,或使用贝伐单抗出现鼻血、牙衄、斑疹的患者。
5.银花茅根蔗水
组成:金银花30克,鲜白茅根200克,甘蔗400克。
用法:甘蔗斩细块,并打破,鲜茅根打破切断,金银花洗净,三物加水同煮,并适时拌匀,去金银花、白茅根、甘蔗渣,浓缩取汁,温服或凉饮。
功效:清热解毒,宣肺利水。
金银花,性味甘寒,入肺、心、胃经,功擅清热毒、散痈消肿,为治疮痈要药,且芳香疏散,善除肺经热邪,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草正》谓:“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伴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熄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白茅根,甘、寒,入肺、胃、大肠经。既长于清热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出血证,又善清热利尿通淋,治热淋、血淋及水肿。还可清肺胃蕴热而生津、止咳,治热病烦渴、胃热呕逆及肺热咳嗽。《神农本草经》谓:“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本草纲目》曰:“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本草经疏》:劳伤虚羸,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羸。《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着。甘蔗,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之功效,主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并解酒毒。《滇南本草》曰:“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汤,和胃更佳。”《随息居饮食谱》谓:“利咽喉,强筋骨,熄风养血,大补脾阴。”
适应:服用靶向治疗药物出现皮肤斑疹、脓疱,伴见口干、尿黄者。
6.木瓜蜜枣煲水鸭
组成:木瓜1个约200克,蜜枣10枚,水鸭1只300~400克。
用法:木瓜洗净、削皮、切小块,水鸭宰杀后去毛及肠脏,斩切方块。将木瓜、蜜枣、水鸭一起加水炖烂,和盐调服,饮汤或佐膳。
功效:滋阴补中,和胃化湿。
木瓜,味酸入肝,性温不燥,既善益筋与血,又能化除湿浊,且肝平则脾胃自和,故主具舒筋活络,化湿和中之功。适合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及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此外,还能消食生津,治津伤口渴及消化不良等。《本草正》谓:“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疗腰膝无力、脚气,引经所不可缺;气滞能和,气脱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呃逆、霍乱转筋,降痰,去湿,行气。以其酸收,故可敛肺禁痢,止烦满,止渴。”蜜枣,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谓:“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水鸭,性味甘凉,可补中益气,消食和胃,利水,解毒。治病后虚羸,食欲不振,水气浮肿,热毒疮疖。《本草逢源》谓:“凫,味极甘美,病人食之,全胜家鸭,以其肥而不脂,美而易化,故滞下泄泻,咳逆上气,虚劳失血,及产后病后,无不宜之。”
适应:口服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的肾癌、肝癌、慢性白血病及胃肠间质瘤患者以及出现腹泻隐痛、口腔溃疡者。
7.人参叶玉竹瘦肉汤
组成:人参叶15克,玉竹30克,瘦肉200克。
用法:人参叶、玉竹浸泡、洗净,猪瘦肉切成块,将三物加清水适量煮汤,和盐调味佐膳。
功效: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人参叶,为人参的干燥叶,味苦、微甘,性寒,功能解暑邪、生津液、降虚火。适用于暑热口渴、热病伤津、胃阴不足、虚火牙痛等证。《本草拾遗》谓:“百草本性,大率补者多在根,叶则枝节之余气,不可以言补也。参叶虽禀参之余气,究其力,止能行皮毛四肢,性带表散,与参力远甚,惟可施于生津润燥,益肺和肝之用。今一概用作培补元气,起废救危,何不察之甚。”《纲目拾遗》: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四肢头目;醉后食之,解醴。《药性考》:清肺,生津,止渴。玉竹,性味甘微寒质润,入肺、胃经。养肺胃之阴而不滋腻,清热而不甚寒凉,为治肺胃阴虚之燥咳、烦热口渴等的缓和清润之品,又治阴虚外感,配解表药同用,有养阴而不恋邪的特点。《本草经疏》:萎蕤(即玉竹),详味诸家所主,则知其性本醇良,气味和缓,故可长资其利,用而不穷。《滇南本草》:补气血,补中健脾。《本草正义》谓:“玉竹,味甘多脂,柔润之品……今惟治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咽干等症,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甚效。”猪瘦肉,性味甘咸、平,入脾、胃、肾经,有滋阴润燥,健脾养胃的功效。《本草备要》谓:“猪肉,生津液,丰肌体,泽皮肤。”
适应:使用靶向药物出现胸闷咳嗽、短气、口于者,尤适宜老年肺癌患者。
8.杏仁雪耳燕窝羹
组成:南、北杏仁各20克,雪耳20克,燕窝3克,冰糖适量。
用法:南、北杏仁洗净,置碗加水过面浸一夜;搅拌器放杏仁及水3杯,高速打成初浆,放入筛子中过滤,将隔出粗粒放回搅拌器内,倒下余水4杯,再打浆;最后将杏浆倒入煲汤袋。雪耳泡发,搅碎。燕窝浸泡3小时,拣净去毛。将杏汁、雪耳、燕窝放入炖盅内(加盖)隔水炖1个小时,加适量冰糖调服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补益肝肾。
杏仁分甜、苦两种,甜的习称南杏,苦的习称北杏,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功效,但北杏仁有小毒,不可多食。北杏(苦杏仁),质坚实,形削略干,味苦,性微温,入肺、大肠经;上能降肺气、疏利开通而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下能降气润肠而通利大便,以治肠燥便秘。南杏(甜杏仁),质松化,肥厚饱满,味微甜,性平,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主要用于肺虚劳咳或肠燥便秘等。雪耳,性味甘平。入胃、大肠经。有凉血止血功效,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随息居饮食谱》谓:“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瘳。”《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燕窝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性味甘平。入肺、胃、肾经。有润肺开胃、养阴止咳的功效。燕窝含多种氨基酸、灰分及某种强壮机体的物质。《本草从新》: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食物宜忌》:壮阳益气,和中开胃,添精补髓,润肺,止久泻,消痰涎。冰糖性味甘微温,入肺、胃经,有补中养胃生津的功效。
适应:肺癌、乳癌、消化系统肿瘤使用靶向药物出现气短干咳、口干口苦、纳呆便结者。
9.参莲山药羹
组成:生晒参(白干参)15克,淮山药50克,莲子50克,冰糖适量。
用法:生晒参放炖盅加水80~100毫升,炖1小时30分钟,备用。淮山药、莲子洗净,浸泡1小时,刨碎,锅中倒入3~4碗水,熬煮1小时至所有材料熟烂,调入人参液,加冰糖调味。
功效:健脾补气,醒胃止泻。
鲜人参洗净日晒至质脆,称生晒参(白干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入心、肺、脾经。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尿频、消渴、妇女崩漏、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神农本草经》谓:“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用药法象》谓:“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淮山药,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健脾补肺的功效,为平补气阴之良药,适用于气阴不足之证。《神农本草经》谓:“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本草正》谓:“山药能健脾补虚,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莲子,性味甘涩平,归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的功效,为药食两用之佳品。《本草纲目》谓:“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冰糖性味甘平,和胃调味。
适应:晚期癌症使用靶向药物后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气促、纳食无味、腹胀腹泻者。
10.白术山楂云苓膏
组成:白术100克,山楂120克,茯苓200克,冰糖或蜂蜜适量。
用法:①煎煮:将洗净白术、茯苓、山楂放入瓦煲中,冷水浸泡一夜,水漫过药面1~2厘米,第二天武火煎煮,待药充分蓬松,再以文火煎沸1小时以上,过滤取汁,反复3次以上,以药味淡薄为度,3~4次药汁混合,再用毛巾或四层纱布过滤(可重复),这叫除渣。再取澄清液备用。②浓缩:将备用的澄清液,先用武火煮沸,去上浮沫,改用文火。此叫蒸水法浓缩,直到表面结皮时,同时不断地搅动以防焦化。③收膏:最后将冰糖或蜂蜜,加入浓缩药液中,边加边搅,再度浓缩,直至收膏。收膏要求:当搅拌棒上的膏汁下滴时成一条线时(相似拔丝),或把膏汁滴入冷水中成珠状时,即可离火,并倒入洗净的瓷罐中(不能用玻璃和铝罐)冷却后加盖,收藏备用。每次服1~2汤匙量,可分次频服。注意勿渗入唾液沫及生水,以防霉变。
功效:健脾利水,开胃消食。
白术,味苦甘,性温。入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之功效。白术产于浙江于潜地区者称为“于术”,补脾益气的功效较佳,故一般健脾燥湿宜用白术;而补脾益气,当用于术。《本草汇言》谓:“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本草经疏》:术,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本草通玄》: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煎剂有强壮、调节胃肠运动、利尿、降血糖、保肝、抗凝、扩张血管、降压、抑制细菌和真菌等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入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之功效。《本草纲目》曰:“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本草求真》谓:“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肾经。甘补淡渗,作用平和,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气,善治各种水肿,为利水渗湿要药,且善健脾,宁心安神,治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等,为健脾安神之常品。《药品化义》: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神农本草经》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适应:癌症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疲乏纳呆,或素体脾胃虚弱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