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一起吃饭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孩子感受家庭温暖的重要环节。踏实地坐在一起,品尝菜肴,闲话家常,这一切都会让孩子感到安心,由此得到的满足感、信赖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难以替代的。
有位小姑娘曾经拥有非常幸福的晚饭时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饭桌边,说说笑笑,那是她最开心的记忆。
可是自从家里开店以来,全家人就没有在一起好好地吃过一顿饭,不是爸爸出去进货,就是妈妈看店。连小姑娘过生日,妈妈都因为生意缺席了。虽然事后妈妈向她道歉,可是她的心里还是高兴不起来。
她只希望那个强烈的愿望快点儿实现:“我真的好想全家人在一起吃饭!”
听着小姑娘的话,我有种淡淡的伤感——多么简单的要求,怎么就那么难以实现呢?
有段时间我和先生都很忙,上班时间内无法完成工作。为了闺女的吃饭问题,也为了一家人多在一起,我们便尽可能选择把部分工作带回家做,或者回家吃过饭后,再回单位加班。
虽然这样做,往返路上要多花很多时间,但长期形成的相处方式,让闺女与我们一直都很亲近。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
全家一起吃饭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孩子感受家庭温暖的重要环节。踏实地坐在一起,品尝菜肴,闲话家常,这一切都会让孩子感到安心,由此得到的满足感、信赖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难以替代的。
家人一起吃饭,还能够让吃饭变成一种享受,使孩子更有食欲。
即便是成年人,如果一个人用餐,孤独的感觉也会让美味的饭食变得索然无味,更何况是孩子呢!这时,吃饭更像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哪里还谈得到其他?
幼儿教育专家邵乃济说:“为什么孩子跑到同伴家里,就吃得特别香?就是因为与许多人一起吃饭,孩子的吃饭情绪会被带动起来。”
有调查表明,与家人一起吃饭,孩子患贪食症和厌食症的几率都比较低。“饭要抢着吃才香”,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经常共进晚餐的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更好。
这两件看似没有关联的事,怎么会有这样的相关性呢?
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如果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孩子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两大决定因素。由于经常在一起吃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会比较多,感情也更亲近。于是,父母对孩子更了解,也更信任。正是源于这份了解和信任,孩子自身具有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就会得到鼓励和保护,甚至能够把他的潜力激发出来。
不只是学习成绩,很多研究表明,经常跟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网瘾、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性行为的发生率也会比较低。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对自身状况不满意,但又找不到发泄或改变途径的一种宣泄。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认为非常严重的事情,其实都很平常。如果孩子能够说出来,父母稍加点拨,他心里所有的不快就会化解。但缺少了这个途径,那些小事就会逐渐积累起来。最后,当孩子自己再也承受不住这个压力时,就会发生悲剧。
餐桌正是为家人之间的随性交流,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环境。现在孩子们学习压力都很大,除了吃饭时间,很少再有这样的机会与父母谈天说地。孩子之所以会盼望与父母围坐在一起吃饭,也是希望在这个时候向父母说说心里话,不露痕迹地寻求父母的开解和帮助。
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一次又一次地把工作放在孩子前面时,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晚餐,而是一次走进他心灵的机会、一次帮助他成长的机会。
在我们为事业辛苦奔波的时候,特别容易忽视孩子渴望的眼神。而我们也很难会想到:今天,孩子希望我们回家吃饭;明天,我们更希望孩子回家吃饭。
家是什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那是一种记忆、一种感觉。在记忆中,有抚摸、有陪伴,还有温柔的话语;在感觉中,有气息、有温度,还有饭菜的味道。
美食作家文怡在《妈妈的味道》中写道:“当年离家万里漂泊在外时,有一年春节,我一个人去中国城买东西。途经一栋房子,突然从它开着的窗里飘出一阵炒土豆丝的香味儿,那个味道和我妈妈做的一模一样。刹那间身边的一切都停滞下来,我像雕像般一动不动地被钉在了原地,只有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冲下来。”
带着这些记忆和感觉,孩子无论走多远,都能把父母揣在怀里,放在心上,就好像父母一直陪在身边。相比之下,那些经常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独自面对餐桌的孩子显得尤为可怜。即使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又如何,充满孩子心头的只有孤独、无助、味同嚼蜡,还有被抛弃的感觉……
湖北作家叶倾城在散文中写道:“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却是我一生不会再遇到的美味。”父母如果希望陪伴孩子的一生,一直给他温暖、给他支持,那就从现在开始,给他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吧。
这味道可能不够纯正、不够富足,但没有关系,我们的爱已经融入,我们的孩子能够感觉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