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错表情会错意

用错表情会错意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文前的案例中,从儿子的角度,妈妈的表情是对“打人”行为的肯定和表扬;从女孩的角度,爸爸的表情是对考试成绩的不满和批评。如果那位妈妈从心里意识到,这种打人的行为会使儿子在集体中被人排斥,而且未来还有可能因为暴力倾向给自己招来麻烦,甚至灾祸,她一定会以严肃的表情制止儿子,并要求他向父亲道歉。这是一种错位,语言、表情和心的错位。表情能够泄露心里的秘密。

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我经常看到他们跟别人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总是眉飞色舞。但孩子怎么就体会不到呢?

3岁的男孩,因为一点点的不如意,就动手噼噼啪啪打爸爸。爸爸有点生气,想斥责孩子几句,站在一旁的妈妈却先笑嘻嘻地开了口:“儿子,看把你爸气得,别再打了哈。”男孩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抬手又打了爸爸几下。

女孩举着成绩单回来,向爸爸报告:“99分,是班里的第一名!”爸爸认真地看了看卷子,然后严肃地说:“不错啊,差一分就满分了,继续努力。”女孩开心的表情立刻黯淡了下来。

闺女小的时候,看到她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闺女讲话时,明明对她是肯定、赞扬的意思,闺女却问:“妈妈你为什么不高兴?”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在闺女的眼里,我的表情和语言为什么给她的感觉不一致呢?

美国心理学家库利创立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儿童是依靠观察别人的脸色和反应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的,别人的表情与反应就像一面镜子,让他从中看到自己的样子,由此形成自我概念。

韩国一个电视节目中,孩子和妈妈处在一个玻璃视觉悬崖的两端。节目是想测试孩子能否战胜心中的恐惧,成功通过,和妈妈相聚。第一次尝试,孩子爬到悬崖边缘后,十分不安,当对视上面无表情的妈妈的眼睛后,便原路返回了。第二次,孩子又来到了悬崖边,又抬头看向妈妈,这一次,妈妈微笑地看着他。就在这个瞬间,孩子没有一点犹豫地向前爬去,顺利地通过玻璃悬崖,找到妈妈。

当孩子还是个婴儿时,看到父母露出笑容时,他也会微笑;看到父母皱着眉头时,他也一脸苦相。那就是他的理解和反应。

对于孩子来说,更直接、更容易理解的是父母的面部表情,而不是语言。

所以,文前的案例中,从儿子的角度,妈妈的表情是对“打人”行为的肯定和表扬;从女孩的角度,爸爸的表情是对考试成绩的不满和批评。孩子此时的感觉只与父母的表情相关,而与父母希望用语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相由心生,其实孩子的感觉非常准确,因为当语言和表情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时,表情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而语言则是不得不说的话。

比如,那位妈妈一定觉得儿子能打爸爸了,很厉害,这样在外面就不会被人欺负;而那位爸爸一定对女儿的成绩不是很满意,希望下次能考满分。

由此可见,父母对事情的认识和想法最重要,因为不管说出来的话是怎样的,孩子只会根据表情去判断父母的态度。而当父母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话理解有误时,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是不是一致?哪个更利于孩子?

如果那位妈妈从心里意识到,这种打人的行为会使儿子在集体中被人排斥,而且未来还有可能因为暴力倾向给自己招来麻烦,甚至灾祸,她一定会以严肃的表情制止儿子,并要求他向父亲道歉。

如果那位爸爸从心里意识到,对女儿的鼓励更能激发她的学习动力,他一定会满脸笑容地真心夸赞女儿。

孩子,永远最在意父母的脸色。孩子一辈子都在向父母讨好,希望父母爱自己、重视自己、信任自己,而父母却往往意识不到。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她管束我也很严,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可能是工作压力大,很多父母回到家时会感到很疲惫,话也不想多说,更别提笑了。我想我可能就是属于这一类了,怪不得会引起闺女的误会和不安。

对孩子的优点熟视无睹,对缺点却“眼里不揉沙子”。有时孩子到父母面前讨表扬,父母就只是做着自己的事,面无表情地敷衍一两句;有时孩子溜过去逃避批评,却被父母抓住,疾言厉色。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总觉得父母表扬太“假”,完全不是发自真心;批评起来太“凶狠”,感觉是出于嫌弃、厌恶,而不是出于爱。

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我经常看到他们跟别人谈起自己的孩子时总是眉飞色舞。但孩子怎么就体会不到呢?以至于有些孩子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或者因怨恨父母离家出走,而父母却认为自己说的话都是为他好。这是一种错位,语言、表情和心的错位。

很多父母最灿烂的表情都是在孩子出生的时候,然后慢慢地消退。现在,是该把那份期盼、那份信心、那份欣赏重拾起来的时候了。

每天回家不管多累,都看着孩子的眼睛微笑一次;找到孩子的优点,发自真心地夸赞一次;以平缓的语气指出孩子的缺点,鼓励他做得更好。只要父母养成这样的习惯,和孩子之间就会心灵相通。

表情能够泄露心里的秘密。所以,先把自己的心情收拾好,想清楚自己的责任,再来面对孩子吧,千万别让他失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