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和金钱持有平和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在行动上不过分追求,也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享有自由。
金钱与财富对人的诱惑在于它能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但如果这一切需要用自己的自由去换,我们又会如何选择呢?
今天,大家越来越习惯于用金钱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与成就,一位大学教授就曾对他的研究生说:“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
与此同时,人们的炫富心理也越来越强,而旁观者似乎并不在意这些钱财的来源而一味地艳羡。于是在家里父母经常会讨论谁换了怎样的手机,谁开了怎样的车,谁买了怎样的房,谁又挣了笔大钱。
有一个年轻的爸爸,居然偷偷把第二个孩子卖了,然后用那笔钱为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当他得知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时才后悔万分。
而在我曾经从事的金融行业,每年都会听说为了获得更多财富而自断前途的案例,内幕交易、违规操作、诈骗、“老鼠仓”等。
我想,当物质和金钱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时,那么这个人做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事,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指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处事准则,它不应损害任何他人的利益,也不应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
如果父母在讨论金钱、物质以及权利时,没有把与此伴生的约束告诉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追求这些东西只会给自己带来享受和荣耀,而不会想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有位出身贫困的研究生,家庭收入非常微薄,却因为担心被人嘲笑而不去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也没有打工挣钱。为了维持超出他承受能力的开销,母亲只得四处借债。在他一次突遇困境急需用钱时,无助和绝望中他想到了偷,最后终于沦为阶下囚。
贫困,不是问题,但惧怕贫困却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大问题。贫困,只是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很多困难中的一个,但它不比其他困难更低贱。金钱,只是人生中可能获得的很多财富中的一种,但它也不比其他财富更高贵。
更何况,很多人对自己境况的自惭形秽,完全来源于“比上不足”。对财富盲目崇拜的心理,让他们永远也逃不出自己布下的困境。
对物质和金钱持有平和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在行动上不过分追求,也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享有自由。
西安的哥张德安将乘客不慎丢下的10万元钱归还失主。有人说他“傻”,他说:“如果拿了,以后晚上肯定睡不着觉了。”面对飞来横财,精神自由对他来说更重要。
有些父母非常希望孩子考公务员,除了地位高、稳定性好的因素外,潜意识里还觉得这些权力部门有“灰色收入”。的确,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获得了大量的不义之财,但他们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今天,大量贪官被查处,正是应了那句老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希望获得不义之财是遭受祸害的开始。”《左传》中也有句话:“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我觉得这些话并不是强调因果报应,而是提醒世人:贪婪的欲望和侥幸心理,虽然可以让人拥有大量的财富,但最终也会因此断送他的幸福、前程、自由,甚至生命。用劳动和智慧换来的财富才可以有福消受,用善良与平和维护的幸福才能长久。
老师要求学生不要在学校吃零食,当班长发现一位同学违反班规时,那位同学给了他5元钱,于是班长没有像以往那样制止他。后来,班长又恰巧看到他殴打其他同学,就想上前制止,他便威胁说要告诉老师那“5元钱”的事,于是班长只好当作没看到,不声不响地走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如果没有提前进行道德观的教育,孩子则很难抵抗这种突如其来的诱惑。
虽然钱不多,但这位班长无疑为此失去了表达自己真实意志的自由。而有些人也正是因为受小利的诱惑,步步深陷,最终不能自拔。
在物质社会中,有人认为道德不能换钱,法律也只是制裁那些运气不好的人,而金钱才是解决一切难题的“万能钥匙”。但有谁能保证以不合法、不道德手段谋取的利益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呢?
“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不要被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迷惑自己的双眼,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知晓别人为此付出了、或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父母对于社会和金钱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告诉他这个世界的完整真相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