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事确实会麻烦别人或伤害他人,但我们也不必因为害怕犯错就凡事小心翼翼。为了十全十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难免会使孩子的思维向死板、僵化的方向发展。
人人都可能会犯错,但能够正视错误、承担责任、反思改过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凡能做到的人,必然会“天天向上”。有领悟才能有改变,有改变才能有进步。
正视自己的错误,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道歉,还应该尽力弥补。这不仅是对受害方的补偿,也能使自己懊悔和内疚的心得以安抚。
男孩在小区里骑自行车绕圈玩,没注意撞上了路边停靠的汽车,蹭掉了一大块漆。男孩不敢把事情告诉家人,但当他看到车主气愤的表情后就一直心里发虚,以致晚上梦到车主找到家里来拉着他索赔。
心神不宁了两天后,他最终还是把事情告诉了父母。父母马上带他找到车主道歉并赔偿了损失,当天,男孩就踏实地睡了个好觉。
孩子的心都很脆弱,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内疚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他的隐痛。
心理学中的“契可尼效应”表明,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就像有些逃犯整日忧心忡忡,看见警察就害怕,被抓获后反而一身轻松。
当孩子犯错时,只要有反思、有担当,就不必对他过分苛责。但为了孩子的自尊心而无原则地为他出头,也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那会让孩子今后有恃无恐。
小男孩玩滑梯时与另一个孩子产生了冲突,他向对方吐了唾沫。对方的奶奶严肃地对他说:“谁教你的?这是大家的地方,你凭啥不让其他小朋友玩?”正在旁边聊天的妈妈听到后,赶紧跑过来,发现儿子好像被吓到了,站在那里一动不敢动,于是瞬间火冒三丈,立刻与那位奶奶吵了起来。她认为虽然儿子做错了,但对方也不应该这么严厉地批评孩子。
看不得自己孩子受哪怕一丁点委屈,是“护犊子”父母的共同心理。但他们不会想到,因为自己的袒护,不仅降低了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更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即使自己做错事,父母也会无原则地为他撑腰。长此以往,孩子怎么能反省、怎么能长大呢?
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让孩子勇敢地承认错误,真诚地道歉,争得对方的谅解,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的做法。
做错事确实会麻烦别人或伤害他人,但我们也不必因为害怕犯错就凡事小心翼翼。为了十全十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难免会使孩子的思维向死板、僵化的方向发展。
有位妈妈经常提醒女儿“不要把水洒在身上弄湿了衣服”“把碗端好,不要打碎了”等,一旦女儿犯了错,她就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她。渐渐地,她发现女儿每做一件事前都要问能不能做,有一次竟然因为衣服上沾了几滴水就害怕得大哭起来。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道理父母们都懂,但是因为怕孩子做错事给自己制造麻烦,所以会下意识地、不厌其烦地反复要求和指责孩子。这种压力带给孩子的就是凡事看别人的脸色,做错一点心里就担心得不行。
这样的“乖孩子”,虽然做事谨慎、循规蹈矩,但缺乏创新意识,也很少会主动为自己争取利益,长大后在社会上也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都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父母们不妨多宽容孩子生活中的无心之举,多关注孩子从错误中获得的领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价值。
不让孩子因为犯错而长期陷入懊悔、自责、内疚等负面情绪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要勇于直面和承担责任。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