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

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往往以为对孩子的动向和感受了如指掌,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有时父母会用讲道理、哄骗、利诱等方式让孩子听从自己,但没有尝试了解孩子的想法,认同孩子的感受,所以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父母只要重拾自己儿时的记忆,就完全可以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认同孩子的追求。如果不能改变自己,认同孩子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以父母的眼光,一年级孩子的课业简直不值一提,作业都应该全对,考试应该都是满分;洗手绢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怎么会搞得乱糟糟呢?可是当我们一年级时,是否能达到自己今天的要求呢?

闺女是个要强的孩子,很重视考试成绩。虽然我经常对她说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她也懂得控制、转化自己的沮丧心情,但每次考试结束后、成绩出来之前,仍然避免不了担忧。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闺女的表现不知比我上学时好多少,所以我,真的不太能体会她的焦虑。如果我当年有她那样的成绩,睡梦中都会笑醒的。但是,每当看到闺女唉声叹气、眼含泪水时,我就会先准备好纸巾,然后把她拉入怀里。听着她含糊不清地自我反省,或者仅仅是抽抽搭搭,我则有一声没一声“哦!”“是吗?”地附和着,等着她自己停下来。

偶尔一两次看着她眼泪汪汪,同时又想着以往经常是白白担心,就禁不住笑出声来,或者说:“有什么可哭的!下次努力不就行了?”闺女就会很生气地看着我:“你一点也不理解我!”于是我赶紧咬住嘴唇,调整心情和表情。

很多时候,“感同身受”只是一种境界,任何人对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很难准确体察。父母往往以为对孩子的动向和感受了如指掌,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就像我们的生气、开心、愤怒、激动都有原因,孩子的所有表现与发泄也都有充分的理由,而父母绝对不应因为他们年纪小,就忽略,甚至不屑一顾。

妈妈带着儿子去保健院打疫苗,男孩到了注射室门口往里面看了一眼,就大哭着不肯进去。妈妈说:“打针就不会生病,一点都不疼!”又说:“打完针我给你买好吃的!”但好话说尽,男孩还是不愿进去,妈妈只好把他往里拖。

正在妈妈满头大汗又尴尬的时候,从里面出来一位领着孙女的老奶奶,对男孩说:“刚才你是不是看到妹妹打针时哭啦?”“嗯!”男孩委屈地点点头。老奶奶对女孩说:“告诉哥哥疼不疼?”小女孩脸上还挂着泪,却平静地说:“开始有点疼,很快就好啦!”男孩听了半信半疑,但终于还是跟着妈妈走了进去。

有时父母会用讲道理、哄骗、利诱等方式让孩子听从自己,但没有尝试了解孩子的想法,认同孩子的感受,所以总是难以达到预期。

讲道理和利诱往往是未来的福利,哄骗也不能解决孩子眼前的困境。只有找到孩子眼前最困扰他的原因,并予以化解,才能使问题顺利解决。

一年级的女孩扳着手指做算术题,翻来覆去数了好几遍,可还是不把答案写上去。妈妈在一边急得骂道:“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女孩犹豫地在等号后写了个数字,妈妈又吼道:“这么大了,连三加四等于几都不知道!是七呀!笨死了!”

有个女孩在卫生间洗手绢,妈妈看到女儿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就跑进去看。只见肥皂泡在水池里,墙上、地下都是水,女儿身上也快湿透了,就一下把手绢从她手里抢过来,急躁地说:“这么大了,连块手绢也不会洗,你还能干什么?”然后三两下就把手绢洗好晾了起来,又收拾了卫生间。

以父母的眼光,一年级孩子的课业简直不值一提,作业都应该全对,考试应该都是满分;洗手绢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怎么会搞得乱糟糟呢?可是当我们一年级时,是否能达到自己今天的要求呢?

时间让我们遗忘了很多东西,特别是童年时的感觉和记忆。不过,指责孩子的时候自己不妨回忆一下,当时的我们也曾懵懂、也曾笨拙,但是也一天天地长大。

父母只要重拾自己儿时的记忆,就完全可以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如果实在回想不起,就让自己变得小一些、矮一些、笨一些、呆一些,这就是那时的我们了!然后,再陪着孩子重新慢慢成长。

也许我们的年代,大多数人的成功是沿着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的路走过来的,但今天的社会,给了人更多的平台和舞台。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认同孩子的追求

有时闺女会问我:“为什么你那么理解我的选择和感受?”我说:“我想我理解的是自己。”

很多孩子都会与父母有大约十七八年共同生活的经历,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孩子的模本和样板;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长,都渗透着父母的关爱与影响。所以,从某个角度看,对于孩子的理解与认同,就是对自己的了解与接受。如果不能改变自己,认同孩子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