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的念珠
引语:很多人在面临彷徨与困惑的时候,都会去寻求观世音菩萨的帮助,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如此。不过,在向观世音菩萨求助之前,你是否对自己求助过呢。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但平时游手好闲,20多岁的时候还没有任何成就。每当长辈们劝他上进,他都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有父亲在呢!”在朝为官的父亲为他的前途感到担忧,花钱为他买了个官职,将他送到地方上去当县令。
可是,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由于学问非常浅薄,又缺乏真才实干,他常常在工作中闹出笑话,因此常常受到同僚们的蔑视和排挤。他感到愤愤不平,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向父亲求援,从父亲那里得到帮助。
父亲看到年轻人的模样,有些担忧地说:“你每次遇到了麻烦都来向我求救,万一哪天我去世了,你还能指望谁呢?”
年轻人满不在乎地说:“到那时再说吧。”
有一次,父亲带着年轻人去庙里拜佛。来到寺庙里,殿堂的中间摆着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塑像,看上去安详而又平和,仿佛洞察着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一串念珠,她一手扬起,摆出了手握念珠的姿势。
年轻人觉得非常奇怪,向一旁的和尚求教:“观世音菩萨已经是菩萨了,为什么还要戴念珠呢?她是在念谁呢?”
和尚回答:“她在念‘观世音菩萨’。”
年轻人更疑惑了:“她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字呢?”
和尚笑道:“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听见这句话,年轻人心中一震,仿佛茅塞顿开。他忽然醒悟,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求父亲的帮助,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解决问题。和尚的一句“求人不如求己”,让他一时间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启示:讲这个故事的同时,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个类似的小故事。一位盲人在马路边迟疑,有个好心人走上前去,搀扶他过了马路。好心人这天恰好比较空闲,于是问盲人:“你上哪儿?我送你去吧。”盲人却笑着拒绝了:“不麻烦你了。你可以送我一程,却不能送我一辈子呀!”然后,他拄着手杖,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
这位盲人和故事中的那位年轻人正好相反。年轻人只知道在遇到挫折时求助于他人,却从没想到过求助于自己。而盲人却深深明白这样的道理:遇到困境,总是环顾左右、希望别人拉一把的人,可能会较快地逃离暂时的不幸。但人生还有无数的困境仍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们一旦失去外界的援助,大多数人在困境中就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堕落。而在困境中懂得自救的人,也许要在困境中多熬一段日子,但他从中领悟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再次面对困境时,就能变得从容、机智、临危不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