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世界
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巧和聪明的头脑是相互联系的。要想让孩子聪明,就让他多动动手吧。在《成功智力》这本书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到,成功智力包括了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这里提到的“实践性智力”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要求学生要具有“实践能力”的意思相同。
但实际上,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实行的却是手脑分离、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而一个人具备怎样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决定着他具备怎样的综合能力。一个只会做卷子、背课文的学生,只是“书呆子”,不会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就像2005年,香港大学在对内地申请生的面试中,淘汰了11名省、市的高考“状元”,认为他们的笔试成绩与面试中的表现相差太大。而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动手能力、参加课外活动的考察中,这些笔试成绩的佼佼者却显得无比苍白,呈现出明显的“高分低能”的情形。
究竟什么是实践能力呢?教育学中下的定义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而言,主要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
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缺漏,实现脑、手、身结合,最好的选择就是鼓励孩子多动手。因为,动手的过程,需要孩子思考、观察、判断、决策、审美、操作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因此,孩子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动手能力的最好方式无疑是做家务。曾经有人针对学生做家务的情况展开调研,家长们对此的说法大多倾向于“不同意孩子做家务”。有的说,家里有保姆,没什么事可以让孩子做;有的说,孩子平时挺忙的,各种兴趣班已经忙不过来了,没有时间让他做家务;有的则以自己为例子,说自己小时候也没做过家务,现在结婚生孩子了,好像也没什么大碍。只有个别家长犹豫不定,认为做些适当的家务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学生们倒是非常乐于做家务。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三女生说:“长时间的学习会使人思维迟钝,这个时候如果能做点儿家务,可以让大脑疲劳得到缓解。”而在小学,采访了六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做家务。有一个四年级的女生甚至连洗澡都要妈妈帮忙。当被问及“家长让你们做家务,你们是否愿意”时,有相当多的孩子回答:“爸爸妈妈是不会让我做家务的。”
老师的意见和家长正相反,他们偏向于让学生做家务。一位小学外语老师说:“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自信心也强,学习能力也不会差,而且这样的孩子在班上也相对活跃。活跃的孩子获得机会的可能性当然就比别人多。”
深圳大学一位老师说:“孩子小时候承担一定的家务,可以训练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日后学习中的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让孩子学习打理自己的事。先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按孩子的能力,给他分配一些能胜任的家务。如年龄小的孩子让他每天去信箱拿报纸,给阳台上的花浇水,给鱼缸里的鱼喂食等;大一点儿,则可料理自己的内务,如洗自己的衣服,清洁自己的卧室等;再大一点儿,则可以负责家中洗碗、拖地、叠衣服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给孩子布置了任务,就必须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而责任心通常是要用恒心来检验的。
二是鼓励孩子多做手工。为年幼的孩子购买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培养孩子用手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能力,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这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儿童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
三是鼓励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组成无线电、小发明、小制作、舞蹈队、乐队等各种类型的活动小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与特点,开展如科技节、艺术节等比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
四是要多鼓励孩子。孩子暂时做不好,不要心急,更不要马上自己替他做,也不要讽刺、挖苦、指责孩子。正确的方法是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然后耐心、和蔼、手把手地给予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