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戏乾隆
引语:清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地位,大兴文字狱,皇帝和官员们故意从人们的诗文、语言中摘取字句,罗列罪名。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达到史上巅峰,一旦涉及“华夷”“明”“清”等字句,就有被杀头的危险。一时之间,人人自危,然而在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不但议论天下大事,而且当着乾隆皇帝的面,变着法儿对清朝统治者进行嘲讽。
传说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所以七下江南。可实际上,他并不是去游玩,而是怕江南百姓造反,所以才找个借口,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喜欢诵经打坐,偏偏爱议论天下大事。他还特别喜欢对老百姓讲,讲到气愤的地方就破口大骂,百姓们觉得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都喜欢亲近他。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心里很生气。他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而且总是诋毁我大清朝,肯定是明朝的余孽,想煽动江南百姓造反,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诋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扮成秀才模样,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大摇大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
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
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
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
诋毁和尚说:“我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
乾隆皇帝没话说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
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得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穿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却做尽了坏事。”
乾隆皇帝犹如当头挨了一闷棍,又找不到言辞了,只能在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我一定要找个借口,狠狠地治他的罪。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乾隆皇帝面上还是笑嘻嘻的,他让诋毁和尚带他四处去走走。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篮子。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
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
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
诋毁和尚道:“这个嘛,我们叫它竹肉。”
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
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施主啊,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啊!”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的岔子。
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佛祖,又到罗汉堂拜了罗汉。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
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抬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
乾隆皇帝鼻孔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
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看不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做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呢!”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茶叶蛋!”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启示:诋毁和尚之所以让乾隆皇帝哑口无言,抓不到把柄,是因为他能言善辩,巧妙地玩起了文字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言善辩,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人的社会性都是在交流中获得的,一方面父母可以多与孩子做合作性的游戏,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合作;另一方面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学会与父母之外的人如何相处。这对孩子以后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