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舍不得的东西送人
引语:每个人都会赠送别人礼物,这些礼物或昂贵,或便宜;或是随随便便选购,或是精挑细选;或是选对方的心头所好,或是拿用不着的东西打发别人。那么,送什么样的礼物才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呢?
一个女孩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因为她喜欢送东西给别人。
买了新衣服,穿过几次或者根本没穿,不喜欢了就送给表妹。圣诞节、生日聚会收到许多玩具、饰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剩下的就随手送人。女孩周围的亲戚、朋友很多人都接受过她的小礼物,女孩相信他们一定喜欢并感谢自己。
父亲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看是慷慨,其实是吝啬。女孩并不赞同父亲的观点。
有一天,父亲带女孩去拜访他的上司,过去他们曾是朋友。上司热情中又多了几分矜持。父亲和他聊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上司转身对老伴说:“把家里的苹果给他们带点儿。”父亲客气地谢绝,但他们执意要给。
回到家,女孩和父亲把箱子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些皱皱巴巴、比鸭蛋大一圈的小苹果。女孩忍不住大叫:“什么破玩意儿!扔了都没人要!”
“对,什么破玩意儿!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当你把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时,你得到的就是这句话!”父亲意味深长地看着女孩。
女孩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她想起以前送给别人的那些穿过的衣服,挑剩的玩具、饰物,当他们回到家打开时,他们也一定说过相同的话。
父亲说:“这些苹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这是别人送的,如果是自己买的就不会放这么久。第二,这是他们吃不了挑剩的,扔了又觉得可惜,就顺便送给我们,想让我们感谢他们,结果却正相反。”
父亲看着女孩,继续说:“记住,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他会和你一样,知道这东西的价值。要么不送,要送就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喜欢、最舍不得的东西送给别人。”
启示:我们经常也会把用不着的东西送人,并且带着高高在上的施舍者态度,自以为是给了对方莫大的恩惠。要知道,真正的善举是带着尊重之心,将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他人。
延伸问题:家长让孩子想想,自己给小朋友送的礼物是精心挑选的呢,还是从自己不喜欢的闲置物中随便拿的?
大家都知道“嗟来之食”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他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嗟”是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为什么那个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吃“嗟来之食”呢?因为施舍者非常不礼貌,就像打发一条狗一样地对待一个人,没有给他一定的尊重。
同理,我们给予别人馈赠、施舍时,也要拿出好的东西,更要带着尊重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