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刹鬼和普富

罗刹鬼和普富

时间:2023-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刹鬼因为让普富逃脱了,心里不甘。他们想了个主意,让罗刹鬼王变成一个闭月羞花的美女,怀里抱着一个男孩,到了陆地上。罗刹鬼王想借国王之手惩罚普富。可是,梵摩达国王不听普富的劝告,把这个女人纳入深宫,让她当自己的后妃。而梵摩达国王在普富的再三提醒下,仍然相信罗刹鬼王是真正的美女,被吃掉的结局实在是咎由自取。

罗刹鬼和普富

引语:这是一个佛教故事。释迦牟尼佛带一群修行者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居住,城里有一个贵族,他有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贵族觉得释迦牟尼佛和自己的女儿很相配,就把女儿带到释迦牟尼佛的住所,请对方接受这个美女。释迦牟尼佛不想沾染欲望,回答说:“我已经接受了你的心意,但是我已经出家,不再染着欲望。”有位长老在释迦牟尼佛的身后替他打扇,他看见美女后就动了心,悄悄地对释迦牟尼佛说:“如果您不要的话,就把这个美女给我们吧。”释迦牟尼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名叫普富,他带领500名商人一起下海采宝。而大海旁是罗刹鬼居住的地方,罗刹鬼常常吃人。

采宝的过程中,海中起了大风,商人们的船被大风吹到罗刹鬼居住的地方。

当时,罗刹鬼看见商人们来到,欢喜得很,就隐去罗刹鬼的鬼形,变化成女人,长相端正无比,对商人们说:“欢迎你们,我们这个宝岛上和天宫一样美好,有很多的珍珠宝贝,还有种种美食。又有很多姿容美好的女子,而且都是没有丈夫的,可以上来和我们一起互相娱乐啊。”

那些商人当中有容易受迷惑的人,看见珍珠宝贝和美丽的女人以后,就起了欲念。

普富头脑很清醒,他对商人们说:“你们别糊涂了,想一想,这大海之中不是人所居住的地方,哪里会有这样的女人住在这里?这必定是罗刹鬼变的,不用怀疑啦。”普富又对那位女人义正词严地说:“停止你的诱惑吧,我们是不贪女色的。”

当时,在月中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都有一个叫马王的神灵在空中盘旋。马王看见商人们遇难于此,就大声对他们说:“谁要想渡过大海,我能负载他渡过去。”

普富看见后很高兴,便请求马王将他们背负过海,然后叫商人们一起走。

谁知商人们摇摇头说:“我们可不走,要先在这里和她们娱乐一番。我们过去过得太过辛勤困苦了,这里珍珠、宝贝、美女都有,等在这里住一段时间,聚集更多的财物后,我们再一起渡过大海。”

普富又急又气,再三劝说,告诉他们那些美女是罗刹鬼变的,可是商人们怎么也不相信。普富无奈,只好自己和马王离开了。

普富走后,罗刹鬼变成原形,将那些商人全部吃掉了。

罗刹鬼因为让普富逃脱了,心里不甘。他们想了个主意,让罗刹鬼王变成一个闭月羞花的美女,怀里抱着一个男孩,到了陆地上。罗刹鬼王咬牙发誓道:“我不吃掉普富,就不是罗刹!”

罗刹鬼王找到普富,拉拉扯扯起来,说他是抛弃自己的丈夫,普富自然是不认。

罗刹鬼王于是找到国王梵摩达,楚楚可怜地哭诉:“我被我丈夫普富抛弃了,可是我对他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啊。”罗刹鬼王想借国王之手惩罚普富。

梵摩达国王看见这个女人极其端正,形体殊妙,就起了欲念。他对女人说:“你丈夫真是没有道义的人啊,居然舍弃你而去!”他派人去叫普富来,问道:“你真的有抛弃这么好的妇人吗?”

普富被叫来后,申辩道:“这是罗刹鬼,不是女人啊!”罗刹鬼王又哭着对梵摩国王说:“这个人没有丈夫应有的道义,今天想抛弃我,还骂我是罗刹鬼。”

梵摩达国王对这个女人越看越喜欢,就说:“你真的不要她的话,我将她要来。”普富一看,又是一个被美女迷惑的人,他无奈地说道:“这是罗刹鬼啊!随大王的圣意吧。”

可是,梵摩达国王不听普富的劝告,把这个女人纳入深宫,让她当自己的后妃。后来,罗刹鬼王在没人的时候,就把梵摩达国王吃得只剩下一堆骨头,然后就离开了。

启示:释迦牟尼所说的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节制欲望的重要性。大海之中怎么可能有美女居住,怎么可能有堆积如山的珍珠宝贝?这是个谁也能想明白的道理。当欲望当前时,那500商人就是执迷不悟。而梵摩达国王在普富的再三提醒下,仍然相信罗刹鬼王是真正的美女,被吃掉的结局实在是咎由自取。

延伸问题:锻造孩子节制的性格,家长首先要善于对孩子说“不”。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钩,其中打钩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实现。

如果父母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导致因为太容易获得东西,孩子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让他学会克制与承受。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到了商店,看见喜欢的东西闹着要买。父母虽然拒绝,但抵不住孩子的撒娇哭闹,最后还是给孩子买了,只是嘴上威胁道:“下不为例,再这样就收拾你!”孩子知道,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如果当时父母就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求他反省自己的行为,那孩子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