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等待的尊重
引语:当你有事要麻烦长辈,而他正在休息或忙于手头之事,你是只顾自己需求上前打扰,还是静静等待长辈有空闲再说?你能想象两位已是中年的学者为了不打扰老师,而在鹅毛大雪下等候多时的情景吗?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
北宋有两位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世称程颢为“大程”,程颐为“小程”,合称为“二程”。二程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因二程均为洛阳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有两位学者叫杨时和游酢。杨时在少年时代学习就十分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也不去当官,一门心思研究理学。游酢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他们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虽年已四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但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发生在他们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的那天。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从窗口一看,正遇上老先生在房间里静坐,闭目养神。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样做可能难以理解。当时的理学家提倡静坐,甚至要求他们的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把瞑目静坐当成一种克己自省、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就是学生来访,也不肯中断自己的功夫。
杨时、游酢二人怕打扰老师休息,于是静静地站在窗外,一声不吭等候他醒来。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两人已不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都冷得发抖,但不敢惊动老师,只是把衣服裹得紧紧的,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睁开眼睛,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游酢,只见他们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据说他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意思就是说,我的理学可以在南方发扬光大了。杨时后来果有大成,世称“龟山先生”。游酢跟杨时一样,学成南归,对理学在南方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启示:很多人会觉得杨时、游酢太死脑筋,老师既然在静坐,他们为什么不转身就走,而是傻傻地站在雪中等待;或者干脆进屋去和老师打个招呼,把要问的问题问了就是,老师也会体谅他们雪天来访的难处,自然不会责备。
杨时、游酢都是聪明人,并非没想到这两个方案,而他们依旧选择了在雪天等候,只是因为转身就走是不尊重,贸然打扰也是不尊重,只有静待老师醒来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最尊重的做法。
古时候,走路时遇见长辈,要主动上前行礼问候。长辈有什么吩咐就依嘱奉行,没有吩咐就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学识渊博,以懂礼貌著称。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他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鞠躬行礼。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院里的花而停下脚步,欣赏了很长时间。子路就一直躬身站着,不敢动,等孔子发现他时,他身体已酸麻得失去知觉了。孔子很高兴,称赞道:“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弟子!”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老师没离开之前还要傻傻地等着,多浪费时间啊,真傻!”确实,现在生活节奏非常快,我们不如古人那样悠闲,对于尊重长辈的方式,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当时情况而定,但是,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尊重长辈的准则却不能丢。
延伸问题:让孩子回想,自己是否打扰过正在忙于手头事的长辈?
生活中,父母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正有事时,孩子有时会很兴奋想要告诉你一些事情,但如果总是允许他在你讲话的时候打断你的话,可能会让孩子感觉他是拥有特权者,而且不能忍受别人不理会他,以致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类似情况时,父母可以指着凳子让他坐好等待,并且在你结束讲话前都要保持安静;如果你要打电话或见朋友的话,告诉孩子要保持安静并且不要打扰你,然后给他安排另外的活动。你的目的是让他知道,如果中断你的讲话,他很难达到他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