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学勤能补拙
引语:很多“笨小孩”学习不好,并非是先天智商缺陷,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花工夫。
李星学是我国知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少年时智力并不超常,加上上学又比一般人晚,初中时同班同学都要比他小好几岁,学习成绩却多在他之上。李星学初中时语文基础比较差,上高中时,他便下决心把语文成绩追上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除了课堂的学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利用假期大量阅读中外小说和古文,并持之以恒地写日记。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仅仅两年,他的语文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成绩也名列前茅。
李星学高中毕业之际,正值七七事变。出于爱国热情,他参加了当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领导的、以促进全民抗战为宗旨的“湖南省民众训练班”。在家乡农村干了半年宣传抗日、保家卫国的民训工作,他的学业有所荒疏,以至于在1938年参加的全国大学联合招生的统考中,名落孙山。在李星学沮丧时,他的一位中学老师开导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勤奋努力,总有成功之日。于是,李星学决定留在长沙叔叔家里继续温习功课。
为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卧室命名为“三三斋”,把条幅贴在门后。他所坚守的“三三”,第一个三是“三抓”:即数学、物理、化学抓基础;语文、英语抓训练;其他抓要点。第二个三是“三不”:不逛街、不会友、不贪睡。他就这样闭门苦读数月,后来在同济、金陵等大学招生中,屡试不爽。
在李星学看来,学习和治学光有勤奋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持之以恒才有效益。李星学是在国内完成学业的,他在中学、大学时只学过英语。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利用上夜校和速成班,将俄语的基本发音和语法断断续续地学过一年。在平时工作之余,李星学又忙里偷闲地跟留学德国的导师粗学了一些德语。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所为研究生开办了一个法语学习班,他又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参加了学习班。当时学习班中,就数他年岁最大,已经四十多岁了,其他人都认为李星学学不长久的。但李星学除了每周坚持三小时听课外,还充分利用早晚空闲时间背单词、记课文、做练习,从未间断。四个月后,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七八个人,最后的结业考试中,李星学得到了较好的成绩。在他持之以恒的学习下,李星学除了掌握英语外,也能阅读俄、德、法语的专业文献资料。
启示:勤能补拙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真正持之以恒的却并没有多少人。也正是如此,李星学在《自述》中深有感慨地说:“我这个人其实并不聪明,学识也不在一般人之上,之所以大半生还能做些工作,多少是由于始终铭记着前辈教诲的这样一句话:勤奋的人虽然不一定都会成功,但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勤奋的。我深深感到:勤奋是做学问和立身之本。”
延伸问题: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如果缺乏鼓励,孩子就很难持续做事和学习的兴趣,进而变得消沉、懒散,因此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父母都应该不遗余力地为他加油打气。在孩子失败的时候,鼓励就更为重要,哪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也会使他信心大增。
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在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惰性,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没有动力,于是就容易懒懒散散地看待。此时,父母就要从各方面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事情尽量变得丰富有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事情也就比较容易完成了。
教导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做事或学习方法若不正确,即使用尽全力,勤奋刻苦,也不可能做好、学好,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对这些事情失去兴趣或者产生害怕的情绪,逐渐疏于学习,慢慢也会变得懒惰,没有进取心。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找到如何让做事或学习变得更有效率的方法,如教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如何合理运用时间等。一旦孩子发觉这些方式的确让做事或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就会充满信心地持续下去,那么,懒惰的毛病也就无所依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