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故事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真正属于孩子的故事并不多。陪伴孩子度过漫漫长夜的,一类是除了一些神话、传说、寓言外,常常就是来自民间的动物故事或生活故事。它是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对孩子有教育意义或告诫意味的故事进行简单加工而成的。如兔子的尾巴为什么这么短、猫和老鼠的故事、巧媳妇的故事、呆女婿的故事等。另一类就是运用故事的形式编写的童蒙读物,它将教育作用放在第一位。影响比较大的是宋人胡继宗收集编写的《书言故事》,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易懂、道理深刻。元代卢韵编写的《日记故事》,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幼儿故事书,内容广泛,主要有勤学聪慧、为人处世、做官为政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叙述古代儿童聪明的故事也常被编入一些启蒙读物中,如明代萧良友的《蒙养故事》,其中“曹冲称象”、“灌水浮球”、“司马光破缸救小儿”等故事,脍炙人口,意蕴深厚,已经成为历代妇孺皆知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1909年,我国最早的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刊物《儿童教育画》创刊,这是我国幼儿文学的一块阵地。此后,各种比较适合幼儿欣赏的故事陆续刊登在报刊上。如陆费逵的《我小时候的故事》(1922)、陈伯吹的《破帽子》(1930)、叶圣陶的《小蚬回家了》(1934)。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幼儿文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幼儿故事的创作开始增多,出现了不少精美之作。如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方轶群的《小碗》、任溶溶的《人小时候为什么没胡子》、安伟邦的《圈儿圈儿圈儿》。新时期以来,幼儿故事中直接描写幼儿生活的故事开始大量出现,如杨福庆的《谁勇敢》、李其美的《鸟树》、任哥舒的《珍珍唱歌》、马光复的《瓜瓜吃瓜》。
随着社会的需求,近三四十年来,幼儿故事的创作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系列故事成了作家创作的一种形式,20世纪80年代任溶溶的《丁丁探案》,90年代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新世纪祈智的《城市的麻雀》、黄蓓佳的《雪花飘下来》。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有时代感,加之儿童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吸引感染了无数孩子,给孩子们带去了无穷的欢乐。
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儿故事的作家队伍中,有来自幼儿园的教师和小学的教师,她们熟悉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与喜好,积累孩子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孩子喜爱的作品。如胡莲娟的《活命的水》、任霞苓的《篱笆上的洞》、谭小乔的《我是妖怪变的》等。她们熟悉幼儿生活,作品质量也比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