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儿童想象构思作品,创造意境
意境是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指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拓展的审美想象空间。如《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小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段文字,构思十分巧妙,作品将“溪流、山草、野花、水塘、月亮”作为表现意境的背景,在这个美丽的意境中推出我和妈妈在月光下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作品情景交融的审美理想。
“写什么”决定了,接着是“怎么写”,即构思作品的问题。文学构思是对未来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总体设计。构思幼儿散文除考虑材料的取舍安排、形象的描写塑造和主题的提炼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幼儿能够领会的意境。
创造意境离不开形象,幼儿散文吸引幼儿,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描写来实现的。形象越生动,越鲜活,就越能启发幼儿想象和联想。一旦引发儿童想象和联想,这些形象就超出了本身的内涵,能让幼儿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获得散文意境提供的优美享受。当然,描写形象本身就离不开想象,而且形象也好,想象也好,都应该是幼儿感受能体味的,都应该以幼儿的感觉为基础。
同时,显现主题也不能超出幼儿的感悟能力,即在构思写作意图时要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儿童是一步一步成为社会的人的,其间要上许多台阶,不能拔苗助长。不管是启迪思想、培养良好品德,还是开阔视野、给儿童知识;不管是丰富语言、培养美感,还是愉悦精神、增添快乐,都要注意内容多少相宜,深浅适当,务使儿童易于理解,能够读懂。例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母亲,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么?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作者选取“金色花”这个具体形象,运用孩子的思维和想象来构思,通过一个纯真的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母亲嬉戏。孩子“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表现出孩子的天真、顽皮、可爱,母亲的温婉可人,抒发了母子之间的崇高的爱。作品形象具体可感、新鲜活泼,意境清新优美、如诗如画,可见作者的想象确实是儿童化的想象,也确实在构思上下了一番工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