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浓郁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兴趣。儿童科学文艺作品要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趣味性,使孩子喜欢,乐于并渴望接受。
伊林曾说过:“只有枯燥的叙述,没有枯燥的科学。”科学本身就是饶有趣味的,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枯燥、呆板。如低温世界里,液态的水银柱可以变成坚实的硬棍,能像钉子一样钉入木头中;鲜花在液态空气里浸过后,能变得像玻璃一样脆,摇起来叮当作响;蜜蜂、蚂蚁的群居生活;植物种子奇特的传播方法;土壤的神奇功能;天外来客、生命的冷藏和繁衍等等,都是极富趣味性的。这些科学的奥秘在儿童科学文艺作品里,借助精巧的构思和形象的比喻、拟人、幻想等艺术手法都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幼小读者面前,把他们带到一个神奇的科学王国中去,引导孩子自觉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儿童科学文艺的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可以孤立地去理解它们。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发表的儿童科学文艺作品看,大体可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科学家写的科学文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性。如生物学家、化学家、医学家、数学家等创作的科学文艺,内容较深,而文学性则相对弱一些。如高士其的作品《我们的土壤妈妈》、法布尔的《蝉》、肖建亨的《影子的故事》等等。另一种是儿童文学家创作的科学文艺,则以文学性见长,知识内容相对浅一些。或只表现常识性知识。如金近的《春姑娘和雪爷爷》、鲁兵的《大力士》、孙幼忱的《“小伞兵”和“小刺猬”》等等。后一类作品更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因此,儿童科学文艺大都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作品为主。当然,有的科学文艺作家既有较高深的专业科学知识,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将科学知识形象化,并赋予浓郁的儿童情趣,这类作品更加全面地体现出科学文艺的几个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如叶永烈的科学文艺作品《圆圆和方方》、《小灵通漫游未来》、《奇怪的病号》、《世界最高峰的奇迹》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