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15 孩子开始爱说瞎话
家长叙述:
我女儿现在快五岁了,一直以为她只是个稚嫩的小孩子,不太懂事,但相对来说养育她也不算太费事,比较好管,也还听话。可最近我发现她特别爱说瞎话,问她谁把毛绒玩具狗给放在楼道地上的,她坚持不承认是自己放的,还说肯定是奶奶放的。她无意间做错事我不会惩罚她,可说瞎话明显是故意犯错误,这时我开始批评她,她还不认错,跟我直瞪眼睛,继续说瞎话。一次女儿要拿奶瓶喝水,爸爸说:“你都这么大了,不要用奶瓶喝水了,还是用你的小杯子喝吧!”可她坚持非要用奶瓶喝,这时她看到我走过来,就告状说:“妈妈,爸爸不让我喝水。”爸爸很惊讶:“我的孩子,你怎么学会撒谎了?我什么时候不让你喝水了?”还有一次,孩子早晨抱着枕头跑到奶奶那里说:“奶奶,我想跟你一起睡。妈妈让我睡在尿里面,爸爸不让我起床。”而事实是,女儿早上睡醒时发现尿床了,我没有及时发现,也没有叫她,就先起来了,她以为妈妈不理睬她。再躺了一会儿,女儿要起床,爸爸可能太困了,嫌帮她穿衣服麻烦,就让她再躺一会儿,女儿就说出这样的话。而且,最近我们留心观察,发现女儿说瞎话的本事越来越大。她爸爸觉得女儿是故意撒谎,脑子太灵嘴儿太巧不是什么好事,将来长大后做人不诚实,肯定会吃大亏,她说谎时一定认真教育严肃批评,不能姑息迁就。而我却觉得女儿只不过是有些矫情,喜欢自己惯自己,孩子奶奶则说孩子胆子小,怕挨批评,越打胆就越小了,我们几个大人的意见都不统一。不知女儿这种表现到底是什么原因?我真怕她养成坏习惯不好改了,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读:
这位妈妈叙述了孩子说瞎话的情况,面对孩子的表现,爸爸认为是孩子在说谎,而妈妈则认为孩子是矫情。说瞎话的含义是孩子说了与事实不相符的话,与孩子的认知判断水平、语言水平等相关;而说谎则是孩子故意掩盖或扭曲事实,与品德相关;矫情则是孩子自己娇惯自己,总觉得自己委屈,为自己的委屈抱怨。
幼儿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仍然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极可爱的天性,又仍然保留着很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喜欢可口的食物、好玩的玩具、特别喜欢有意思的游戏,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想要实现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些愿望,他们往往不能顾及到更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小女孩想要把玩具狗放到楼道的地上做一次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是一次想象力与实践的尝试,非常有趣,但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地面很脏,一旦妈妈提出来这个问题,孩子又会把这件事情看得很严重,害怕受到妈妈的责骂和惩罚。认为这件事不对不好,所以就对事实坚决否认,也许为了让自己更“清白”一些,也许奶奶平时又对她特别疼爱迁就,她就把过错安在奶奶身上。其实,妈妈也只是顺口问一问,可胆子小的孩子内疚感很强,总觉得她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母女双方都可能有误解,不知妈妈是不是也觉得,把玩具狗放到楼道的地面上这件事真的很有想象力和实践精神。
还有,幼儿已经有了基本的思维与判断能力,这种能力是认知事物真实性、让行为合理性的基础,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事物的多面性和片面性、思维与认知的灵活性,知道可以用灵活的思维方式将事物夸大或减少,或将事物的片面性提出来,就能将事物的本质扭曲变形,以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或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安慰自己、保护自己。如这位家长叙述的“爸爸不让我用奶瓶喝水”就变成了“爸爸不让我喝水”,这个小女孩看起来无意间的一次缩减,既能补偿自己没有用奶瓶喝到水的需求,同时也把责任推到了爸爸身上。
然而,无论孩子的思维多灵活,对事物多面性的认识多深刻,组织语言的能力多强,孩子的思维仍是不深刻、不完整的。同时,由于幼儿做事还不具有独立自主性,不能积极主动配合父母去照顾好自己,他们经常会把不如意、不愉快和不舒适都推到别人身上,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比如她自己尿床的事情一方面可能她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开口,没有及时跟母亲主动提出来;另一方面她在湿凉的褥子上睡得很不舒服,又被照顾习惯了,她以为母亲会及时发现她的尿床并且帮她处理,可母亲起床后却没有发现,她又以为爸爸应该知道她很不舒服,也会帮助她,结果她被动等待的事情也没有发生,这一切都让她感到很不如意,最后,她为了弥补一早上的不舒适感和被父母“冷落”感,主动到奶奶那里去“告状”,来诉说她的委屈。
事实上,会说谎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他已经能够分化出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且也意识到了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无中生有”或“强词夺理”是孩子思维能力的一种进步。他们已经十分清楚什么是可以争取的,什么是大人最后的让步,因此,为了满足不合理的需求和避免惩罚,他们会主动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把自己可以争取的因素单独提出来,显得自己十分有道理的样子。但幼儿不了解成人的判断力对幼儿的小把戏是很容易觉察的,当成人发现孩子用小技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成人多会有担心,这孩子怎么会说谎呢?无论如何,做人诚实对于孩子是最重要的,它既是美德也是真正的聪明。
幼儿在感到不安全、心里发虚的时候才说瞎话,而说瞎话后心里更虚了,那些故意推诿责任、责怪别人的孩子多少有些心理软弱。软弱的孩子并不都是寻求父母或最爱她的人做依靠,而是靠头脑的灵活有意说瞎话来开脱自己,缺乏对父母的信任,更缺乏对事实与诚信的坚定。上学后,犯了错误或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比如该写的作业没有写,有些孩子会嘴特别硬,坚决不承认事实,还有的孩子则具有多面性,很灵活圆滑,总是把事情说得天衣无缝,这样就更影响孩子健全品德的形成。因此,父母在用自己强大的分析判断能力强调事实,对孩子说瞎话的性质进行判断时,一定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存在不安全心理,是不是能够接受父母声色俱厉的“对质”,对待较为脆弱的孩子更要多给她情感照顾,多留有一些面子。
还有的时候,幼儿说瞎话纯粹是为了取乐,看着父母装作上当的样子他们会觉得很好笑,还有的孩子想象力和语言能力都很发达,描述一些“无中生有”的事件和场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感到这种游戏很有趣,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对于这些原因引起的说瞎话,父母不要太当真,更不要当做说谎而对孩子进行认真严肃的教育,而是要尽量与孩子一起更幽默地交流。
专家引导:
当父母感到孩子说瞎话开始增多时,先不要马上怀疑更不要确定孩子是在说谎,那样会给幼儿的成长压上过重的是非对错的道德负担。有时孩子往往是感觉好笑或有趣才无意中说着玩儿的,如果被父母指责并批评,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不明白父母在说些什么,觉得父母对自己很严厉,却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父母仓促的判断往往会让孩子无辜而幼小的心受到不必要的挫折。毕竟,三岁的孩子还是谈不上道德意识,甚至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说谎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
建议父母先要对孩子保持冷静,多方取证,再加以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断,是哪些方面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才致使孩子说了瞎话,一经思考和判断后,父母的思路就明晰了。比如父母认为孩子想用奶瓶喝水,是想重温婴幼儿时的感受,只是出于一种怀旧和玩耍的心理,不是故意想当小宝宝不想长大,不答应孩子也可以。孩子受到挫折向妈妈抱怨时故意片面地强调爸爸的不是的时候,爸爸可以很诚恳地这样对孩子解释:“宝贝要喝水爸爸特别愿意给你喝,但爸爸觉得宝贝长大了,有本领了,可以用杯子喝水了,但如果你觉得用奶瓶喝水好玩,可以试着用一会儿,但不能多用,别的小朋友知道了也要笑话你像个小宝宝的。”这样,孩子就会获得更体贴入微更诚实的体验。其实,孩子用奶瓶喝水这件事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限制,这次可以让他喝,不长期惯着她的娇气习惯即可。家长在平时多期待孩子成长,并在孩子表现出成长的时候多给予鼓励是能够帮助孩子克服撒娇的特点的,孩子不经意间的说瞎话也会逐渐减少,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
像孩子早起尿床又说瞎话的事情,爸爸妈妈要在事情发生之后,反思自己没有做到的地方,同时,也要判断孩子行为习惯有待提高的地方,深思熟虑后,再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缓慢而诚实地对孩子说:“我们真的不知道你尿床了。知道你很不舒服,我也难过,但是你是大孩子了,已经不是小宝宝了,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自己说出来,我一定会帮你的。爸爸妈妈很爱你,怎么会舍得你睡在尿里呢?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你是我们的好女儿,我们是一家人。”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爸爸妈妈这样对孩子说话是不是有些过于较真了?而且,这么讲话有些像演戏背诵台词,很假的感觉。再说大人都一天到晚忙忙活活的,哪有那么富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这样跟孩子讲话?随意自然一些教育就完了,何必跟个孩子那么认真?
要知道,教育孩子是点点滴滴的功夫,按照从前中国父母那种情感深沉、勤劳付出、家长制的方式已经很难与这个时代的孩子对话了。现在的孩子们的智商都很高,见识也很广,想象力丰富,也非常自我中心,敏感,内心既孤独又怯懦,不信任他人,表面上都显得非常执拗,很有主意。
出现诚信危机的时代,孩子不再像从前的孩子那么实心眼地信任父母,他们已更不容易教养了。他们虽然学会了更多的知识,表面上更整洁更文明了,嘴也更会说话,语气更甜蜜,却会更多地误解父母的各种做法,并不心疼父母的艰辛,不懂感恩,而且认为自己的感受和判断都是正确的,内心经常处于易受伤而自我防御的状态。智力极高的人不代表有智慧,最有智慧的人都是诚实可信的。
父母对孩子行为与心理产生的情绪和直接判断都有待考评,我们每一次的言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如果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每个需要纠正的偏差行为,感到孩子的每个需要调教的心理习惯时,都能克制住自己冲动任性的不良情绪,都能做到不草率判断,不随意脱口而出一些不假思索的话语,都能事先客观而缜密地调查与思考,头脑就会更清楚,内心也就更有定力,也就更有爱护孩子的能力。与孩子交流时,看着孩子的眼睛,一字一顿,诚恳认真地与孩子对话,孩子才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的心理也才会更健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父母的教养越细致越诚恳,孩子也会越诚实越有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