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孩子孤僻心理的障碍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今年9月份,田田转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令父母没有想到的是,田田在新的学校里显得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不肯与别的孩子一块玩,要么自己一动不动地看书,要么蹲在一旁冷眼观望,吃饭时也要一个人在角落里吃。妈妈每次来学校,田田都大声哭闹,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松手,等妈妈走了很久,她还在哭泣。
在沟通方面,田田也存在问题,对其他孩子不理不睬,不管是行为还是语言,处处与老师作对,老师夸她“田田的衣服真漂亮”,她小脸一沉说“我不漂亮”,老师让她站到队伍里,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她偏坐在教室里不出来。
田田的这种行为便是孤僻。在现代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大多只能和奶奶、爷爷或保姆呆在一起,和外面的世界接触机会很少,再加上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孤僻性格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者连小朋友和老师都不予理睬,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孤僻不应属于孩子。但是,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目前生活在都市里的一些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喜欢与人交往,独来独往,不关心周围的人或事,在群体活动中表现被动等,这正是这些孩子性格孤僻的突出行为表现。形成孩子性格孤僻既有生活环境的原因,也有父母管教不当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性格孤僻,都会阻碍孩子早期社会性发展,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性格孤僻的孩子排解其孤僻心理的障碍,减弱其孤僻的程度或改变其性格孤僻的方法。
1.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
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孩子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其社会交往活动,特别是他们同龄群体间的交往活动,既是他们最初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孩子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不能理解、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就会形成对他人他事的情感淡漠,并难以发展最初人际交往能力或宽容他人的心理调节能力。这种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孩子,成人后会表现出离群索居的孤独倾向。
目前,因为现代家庭的居住方式和单元楼本身的封闭特点,使得孩子与孩子的交往受到很大限制。如,涛涛家住的楼层比较高,他父母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几乎不允许他独自下楼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后来,涛涛家隔壁搬来了一位小朋友明明,涛涛特别高兴,因为他可以有小伙伴一起玩了。但明明的妈妈不愿意涛涛与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玩耍,因为家里装修得非常漂亮和精致,明明妈妈非常担心孩子的游戏会弄脏或搞坏家里的墙面、装饰品或别的什么东西。涛涛因此很少有机会与邻居明明一起玩耍,久而久之,涛涛习惯了自己玩,自己与自己对话,并在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候表现出明显被动和不合群。
涛涛的事例可以给家长们一个提示:若要让孩子避免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家长要有意识改变家庭生活环境的封闭状态,要“敞开家门”让孩子从“自我”的“独”的小圈子中走出去,参与交往、体验交往和享受交往。家长不要怕麻烦,要尽可能抽空把孩子带出去或把同事、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让孩子们在做游戏过程中体会交往的快乐,促使孩子消除与人交往的胆怯、惧怕的心理,增加他们交往的兴趣,并以此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走出自我心灵封闭的误区,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竞争活动
竞争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活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逐渐消除原来性格的孤僻。如上面谈到的涛涛,他跑步很快,因为他平日不喜欢与别人在一起,他的这一优势并没有显露,也不曾得到任何鼓励。为了帮助涛涛改变他的孤僻性格,他的妈妈请了几个小朋友与他一起赛跑,当他第一个跑到终点的时候,小朋友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妈妈还亲自为他戴上了一朵小红花。涛涛因此受到很大鼓励,以后只要有空,涛涛就主动邀请小朋友一起跑步或做游戏,逐渐摆脱了不合群的习惯。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家长在鼓励孩子参加竞争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技巧,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活动,就像涛涛的妈妈根据涛涛跑得快的特点安排比赛跑步活动一样,使涛涛从与他人的对比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不再排斥与人交往。否则,对于身心发展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特别是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竞争的结果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无法面对失败,无法面对自己的弱点而陷入一蹶不振,导致性格更加孤僻。
平日里,家长还要有意识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的胜利鼓掌,从内心体验他人成功的喜悦之情。只有让孩子保持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他们真实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才有可能使他们远离或走出性格孤僻的陷阱。
3.端正家长的教养态度
现在孩子的父母基本上是双职工,他们几乎要把整个白天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晚上还要干家务和给孩子看作业,所以一些家长很难做到留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还有一些父母,特别是母亲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年出差,又不注意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使得孩子常常感到孤独,进而导致性格上的孤僻。再就是一些家长对待孩子持“只生不养”的态度,他们生了孩子以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看养。如果正好碰到那种性格本身有缺陷的老人,如脾气暴躁或少言寡语、性格孤僻等,必然会使孩子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来说,必须不断强化了解孩子的意识。只有了解孩子,才可能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发展,保证家长繁忙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而了解孩子的前提就是亲子间良性交流,这既需要家庭良好的心理氛围,也需要父母倾听的艺术。家长只有不断学习和训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防止孩子出现性格孤僻的问题。对于“只生不养”的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其做父母的意识,增强其对孩子的责任心,要使他们明白自己担负的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不容推卸的。“只生不养”将会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很多问题。据调查,现在普遍意义上替子女带养孩子的老人,他们的年龄大约在50岁到60岁,按老人这一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正处于老年更年期前后,带有更年期生理、心理反映。加上老人在这一年龄阶段,人格上多存有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多疑、孤僻等特性,均会对幼儿性格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老人带养孩子不仅可能使孩子形成孤僻性格,而且还会导致语言系统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