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报道说,在人均收入达2万澳元的澳大利亚,人们信奉的是“再富也要‘穷’孩子”,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可谓相当苛刻。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小轩逛了三家商店,目的是为了给孩子的爸爸买一台物美价廉的收音机。

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一份关于《中小学高消费非典型调查》的报道中,披露了当今中小学生令人咋舌的高消费现象:一个小学生送给班主任的“小礼物”,竟是一部带摄像头的三星手机;某小学班级47人中,有45人知道市内高档消费场所,熟稔高档场所消费规则的有40人;不少喜欢运动的中学生,都身穿2000多元一套的运动服,脚踏1000多元一双的运动鞋;每逢周末去蹦迪、泡吧、K歌、游乐园等,成了很多中学生的固定节目,大家轮流做东,且将之称为“社会实践”……

针对以上各种情况,试想如果那些贫困山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及其父母看到这篇报道,会作何感想。他们也许会悲怨命运不公世事不平;他们也许会羡慕继而嫉妒这些富家子弟的阔绰奢华;当然,他们也许会淡然甚至麻木地看待这一切,毕竟花多少钱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但作为普天之下的父母,我们不能不因此而感到沉重和忧虑。

孩子是纯粹依赖家庭养活的群体,他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得伸手向父母要,他们原本不应该如此阔绰奢华,铺张浪费。孩子们的高消费固然和社会上的享乐之风、拜金主义有某种联系,其根源却在于家庭教育的理性缺失,在于家长的容忍和纵容。当人们的腰包渐鼓之后,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花钱,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舒适、更安逸、更有面子。有些家长觉得既然给了孩子生命,就不能让他有所抱怨,因而不忍心拒绝孩子伸出的双手和乞求的眼神;有些家长则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显得寒酸,抬不起头,于是默许孩子之间相互攀比,有时甚至鼓励孩子扮“酷”做“派”。这与其说是顾及孩子的面子,不如说是家长想通过孩子的高消费给自己挣面子。

孩子的消费和成年人的消费一样,具有一定的“刚性”,即消费水平只会越来越高,而不容易降低。他们越来越高的消费水平已经让很多家长不堪重负,以至于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家长,不惜节衣缩食,从牙缝里一点一点地省,供孩子大把大把地花。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无数事实表明,越是受父母娇宠的孩子,往往越是不能体谅父母的艰难和苦衷。生活在“富贵窝”里的孩子不仅会因为安逸舒适而变得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而且极易养成虚华骄奢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甚至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和扭曲。

曾有媒体报道说,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因大便时没带手纸,于是当着好几个同学的面接连抽出4张100元面额的人民币,擦完屁股后往地上一扔,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厕所,而这4张百元大钞很快就被其他学生偷偷捡走。用百元钞票擦屁股,大概只是为了摆摆谱、显显阔,这不就是人格严重扭曲的表现吗?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以后能经得起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能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过去我国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用在特殊场合(如贫困地区的教育)是恰当的、有益的,但是切不可将之理解成无限度、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们日渐膨胀的物质需求。有报道说,在人均收入达2万澳元的澳大利亚,人们信奉的是“再富也要‘穷’孩子”,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可谓相当苛刻。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中午不放学,学生们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购买午餐,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自己带饭,一般是一瓶可乐加一个汉堡包和一只水果,如果仅从孩子所带的食物上来判断,谁也猜不出哪家穷哪家富。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家庭并不富裕,甚至还很穷,就更没有理由在一个“穷家庭”里养育“富孩子”了。

勤俭节约要从孩子抓起,要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让勤俭节约成为他们日常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计划用钱

王明明的爸爸妈妈从他开始上学,就经常给他一些零用钱,有时几毛,有时几块。明明往往会立刻用这些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见到什么就买什么,别的同学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钱花完了,再找爸爸妈妈要。爸爸妈妈也从来没有拒绝过。结果,明明的零花钱越花越多,越花越没有节制。

快过年了,家里做大扫除。妈妈在明明的抽屉里、床底下、书柜上发现了一堆“破烂儿”——十几张打了卷儿的卡通画、好几支相同的玩具枪、各种造型的塑料人,还有几个吓人的骷髅……看着这些东西,明明自己也奇怪:这些都是我买的吗?怎么一件也不喜欢了呢?细细算来,不到一年的工夫,花在这些“破烂儿”上的钱足足有100多块!明明后悔不已。

爸爸妈妈在这时才意识到,从来就没有对明明零花钱的使用有任何要求,平时也不清楚孩子要钱都干了些什么。

吸取明明家的教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计划用钱的习惯。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把给孩子的零花钱规定一个数额,最好是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实际需要再适当增加。

(2)定期给,比如每周一次。

(3)制定开支计划,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习有选择地使用零花钱,避免花钱没有节制,还可以培养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好习惯。

(4)记账。做一个小账本,让孩子把每一笔开支记下来。

(5)指导孩子把平时的零花钱加在一起使用,孩子便可以在自己支配零花钱的实践中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6)存钱,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并以他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可以增强孩子自我管理的兴趣和能力。

2.适度消费

一个刚上中学一年级的孩子,开学时向父母列出了一份清单:美国橡皮、台湾书包、耐克运动鞋、还有一辆“前田”牌山地车……父母粗粗算算,需要三四千元。中小学生向父母提出要穿、用名牌的,不在少数。

一位班主任说,他所教的那个班里有4名“大款”,平时消费十分可观。他们的父母有的是摆摊的个体户,有的是公司的经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他们用父母给的钱任意挥霍,追求享乐,着名牌服装,穿高档鞋,戴进口表,下馆子,抽烟等。平时不好好读书,常常逃学旷课。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这4名“校园大款”全军覆没。在追求吃喝玩乐的过程中,孩子的心野了,无心上学,以致荒废了学业。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并不是“大款”,但他们的想法是:自己紧着点,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免得让别人瞧不起。在这样的家庭中,只要孩子要钱,不论什么理由父母都尽量满足,不加以限制。结果,孩子超水平消费,不懂得什么叫来之不易。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了“消费贵族”。

无论家庭贫富,对孩子来说适度消费的习惯都是重要的。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以质量和实用价值为主要标准选择物品,不刻意追求名牌。

(2)不让孩子把家庭的财富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

(3)告诉孩子父母挣钱的艰辛,不耻于跟孩子谈家庭生计中的问题。

(4)不与别人攀比,根据自身的需要作出选择,消费要量入为出。

3.货比三家

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小轩逛了三家商店,目的是为了给孩子的爸爸买一台物美价廉的收音机。最后,他们花了所见到的最低价购买了收音机,与最高价之间的差价为10元钱。妈妈随即用这10元钱买了一个小轩向往很久的乒乓球拍,目的是让他了解在价格比较之后买东西省下的钱的价值。

小轩的妈妈说,她这么做,也是在日常消费中得到的经验。有一次,她给小轩买衣服,看上一件觉得挺不错的就买下了。在她继续逛的过程中,发现隔壁商场的柜台上摆着同样品牌的衣服,但比她买的便宜20%。从此以后,妈妈开始留心商品的价格,有些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商店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店比大店便宜,超市比商场便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差异,节省开支。

小轩的妈妈在“货比三家”当中尝到了甜头,她觉得,在商品经济社会,教给孩子买东西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在寻找物美价廉商品的过程中,对孩子来说差价成为可感觉的省钱的证据。对于年长一些的孩子,这样做还可以让他们在自己支配零花钱时更加节俭,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让孩子留心所购商品的价格,买东西先问价。

(2)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急于买,对于花钱比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转转、多看看,然后决定是不是买,买哪家的。

(3)告诉孩子,比价格是比相同商品的价格,不同规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

(4)不一定买所有的东西都“货比三家”,本来就很便宜的东西,也许就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去选择了。因为时间也是很宝贵的,要学会判断。

4.少买零食

丁丁是个小胖墩,从小就喜欢吃零食,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还是整天的零食不离口。

最近几个月,丁丁总说肚子不舒服,妈妈也没在意。有一天丁丁放学回家,突然肚子疼,疼得出了头大汗。妈妈赶紧带他到医院,丁丁告诉医生,放学后他吃了一个冰淇淋、一个汉堡包、喝了一瓶可乐,一袋薯条还没吃完在书包里。经胃镜和X射线检查,医生说他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这个病?”医生说,这几年医院收治了不少患肠胃病的孩子,他们大多有吃零食、偏食、挑食和饮食不规则的习惯,一日三餐不能定时定量,却以奶油蛋糕、冷饮等代替正常饮食,久而久之则易形成胃病。

丁丁的妈妈爸爸听了医生的一番话如梦方醒,看来丁丁乱吃零食的毛病非改不可了。他们和丁丁共同制定了节制零食的计划,从减少零花钱入手,限制丁丁买零食,除了必要的买日常用品的零用钱由丁丁自己支配外,把以前每个月至少要花掉的200元钱,以丁丁的名义存到银行,每个月存一次。一年下来,丁丁有了2400元的存款!丁丁自己也没想到,每年吃零食竟然花掉家里这么多钱。

丁丁的父母做了明智的选择,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具体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做到:

(1)限制零花钱数量,控制购买零食支出。

(2)保证一日三餐吃饱、吃好,以免孩子产生饥饿感,以零食充饥。

(3)对于习惯于吃零食的孩子,逐渐引导他把买零食的钱存起来,用在他最想做的事情或最想买的东西上,比如坐飞机旅游、买一个好的足球等。

(4)父母帮助孩子改掉乱买零食的习惯,要有决心、恒心、耐心。

5.珍惜财物

李师傅的工作是修自行车,无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在路边忙碌,很是辛苦。他的女儿李丽今年六岁了,时常在爸爸的车摊附近玩耍。每当人们看到她的时候,总会同时看到她身边摆着一些电视广告中宣传的最时髦的食品。李师傅说,他每天给女儿差不多10元钱的零花钱,买什么由她自己挑。爸爸的想法是:就一个孩子,挣钱不就是为了她吗?自己苦点儿累点儿无所谓,只要孩子高兴就行。而孩子呢,并不懂得什么是来之不易。在李丽看来,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花多少、怎么花无所谓。

李丽上了学前班,中午在学校里吃饭。有一天老师给小朋友分糖吃,每人一块。李丽接到糖后,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得很香,她很不理解,便把糖扔到地上。老师问她怎么回事,她毫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一块水果糖吗?我才不吃呢,我在家吃的是巧克力。”

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丽的妈妈。妈妈说,别说是水果糖了,就是再好、再贵的东西,只要是她不吃了、不用了、不喜欢了,说扔就扔了。老师帮助李丽的妈妈分析了孩子不懂得“珍惜”的危害,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浪费现象习以为常,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更为严重的挥霍行为。当父母的供给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时,就容易导致越轨行为的出现,到那时问题就严重了。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李丽的父母意识到孩子不懂得“珍惜”的严重性。具体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做到:

(1)控制孩子的“物质欲”,对孩子的要求不全部满足。比如把过去每天10元零花钱降到2元,这样孩子就会感到钱不够花,就自然珍惜这两元钱,精打细算了。

(2)告诉孩子父母工作的艰辛、收入多少。

(3)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帮父母做一些事情,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什么是来之不易。

(4)把孩子抛弃的用品比如用旧的笔、用了一半的本子收集起来,当他需要的时候拿出来让他继续用,孩子会觉得扔掉这样的东西实在可惜。

古今中外,凡是有卓越成就的人都不是骄奢之人。作为孩子,本职就是学习,如果想学有所成,就不能竭尽心力地去装点自己的虚荣,更不能将奢侈享乐建立在父母的血汗钱上。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骄奢往往是一条绳索、一个深渊,一旦被它束缚,就难以迈步向前;一旦掉了进去,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一个不懂得勤俭节约的人,怎能持好家?怎能发展事业、壮大财富?即使一时拥有了财富,迟早也会浪费挥霍一空,成为“败家子”的。古往今来,纨绔子弟何时闯出过一番事业?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祖国要靠今天的孩子去建设。因此,从小培养他们的节约观念,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书经》上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节约从孩子抓起,便是节约观念的“有备无患”。

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观看电影《周恩来》时,有这样的细节让人记忆犹新:周恩来外出开会、接见外宾时,先关掉自己办公桌上的台灯,又把室内的电灯关掉,然后才离开。从这一细小的情节可以看出,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多么注重节约。这是他生活习惯的写照,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学生如果从小具备这一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他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因此,作为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勤俭节约教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孩子才会做到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