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爷爷捡瓶子:从小勤俭节约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吃、穿、用、玩等方面的条件都提升了,可家长却普遍有一种担忧:孩子从来就不会勤俭节约,什么东西都要买,什么东西都不懂得爱护。
或许是家庭本身就比较困难,在勤俭节约这方面,我在教晨晨的时候并未感到有太大的困难。
因为从小穷惯了,再加上生活压力不小,在对晨晨的教育过程中,我在他面前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勤俭节约的好榜样,用我的行动来影响他。与此同时,我还经常告诉他,钱要省着花,东西要爱护。
在我的引导下,晨晨很懂事,很听话,出门很少会哭闹要买东西。
父亲很勤俭,平时没事就骑个自行车到城中街头巷尾去捡废品卖,其中矿泉水瓶子居多。
每次在外面见了他,如果有朋友在,我都会装作没看到,而远远避之,一来有些尴尬,二来也觉得有些丢脸。但是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因为晨晨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一日,晨晨去爷爷家吃饭,刚吃完饭,父亲说带晨晨出去玩,我觉得也好,就让他们两个单独出门了。
没过多久,晨晨就提着一个塑料袋高高兴兴地跟在他爷爷后面回来了,袋子里面还鼓鼓地装了一些东西,我以为他买了什么东西,就问:“晨晨,你们出去买了什么好吃的呀?”
“是矿泉水瓶子。”
父亲也笑着说:“我和晨晨在街上捡的。”
我知道去捡这些很脏的,本来想说两句父亲不该带着小孩去捡的话,但看着晨晨的高兴样,也就只好作罢。
后来过了几天,天气还不错,我和妻子带着晨晨出去玩。
经过一个垃圾桶旁边,晨晨见到地上有个矿泉水瓶子躺在那里,就跑过去捡了起来。
我见此情形,赶紧将晨晨呵斥住:“那么脏的东西,你捡了干吗?”
晨晨听了,虽然没捡起瓶子,但却理直气壮地说:“爸爸,我要捡了给爷爷卖钱。”
一旁的妻子提醒我:“孩子要捡就让他捡吧,手脏了及时洗就行。”
我其实也想不出好的理由来反对晨晨的这种行为,他的话也让我为刚才激动的举动感到后悔。
“晨晨,刚才爸爸不该那么凶,不过,你捡瓶子也要留意下,如果太脏了就不要捡,平时捡了也要及时洗手,要不会生病的。”
晨晨听了,赶紧将地上的瓶子捡了起来。
妻子从包里找出一个塑料袋,让晨晨将瓶子装到袋子里并提在手上。
一盏茶的工夫,我们就在路上捡了七八个瓶子,虽然路上会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但我们一家三口却感到很开心。捡到的瓶子最后全部由晨晨送给他爷爷。父亲乐得喜上眉梢,说了好几遍“谢谢”,我突然发现晨晨非常有成就感,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自此之后,我对晨晨爷爷带他去捡矿泉水瓶子再也没有意见了,甚至受到晨晨的影响,有时候在路上见了有瓶子还会随手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份劳动,这不止对环保起到作用,还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美德,我不禁对父亲的行为充满了理解和感恩。
妻子常跟我说:“你可要好好感谢晨晨。”我觉得也是,晨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还接纳了这种环保的行为。
后来有一次在超市玩,看到那里有好几个投币音乐摇摇车,一些小朋友都坐在上面玩。
那天我正好心情也不错,就问晨晨:“晨晨,你要不要也去坐摇摇车啊?”
“不要,要捡十个矿泉水瓶子才能坐一次呢。”晨晨有些心痛地说。
原来父亲也给晨晨灌输了这些知识,以往晨晨都会自己爬上去,坐了一次又一次,这回他竟然也会舍不得,我禁不住笑了,也非常尊重这种教育。
当下,一些家长因为不具备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与意识。随着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好、新、贵”,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味满足。如此一来,孩子们也不可避免地养成了奢侈浪费的习惯。
其实,在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方面,孩子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或者“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放在这里最恰当不过。因为,节约意识是在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条件一般的家庭,带出来的孩子在勤俭节约这方面比较容易。这也就是说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可以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学会拒绝,让孩子也经历一些磨难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在孩子三岁这个阶段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品质,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你说我说
毛毛妈妈:毛毛最喜欢在外面捡东西玩了,他说外面捡的东西比家里的玩具还好玩,我哭笑不得。但我每次见了都要打他的小手,我觉得非常不卫生,很容易得病。
豆豆奶奶:豆豆从来都不知道节约,经常开了水洗手不关水龙头,看了电视也不关,在外面买东西从来不问价钱,只要喜欢就买,每月单是他一个人的开销就要一千多元。
教育箴言
其实,捡瓶子的重点不在于卫不卫生,只要及时洗手,家长无需太过担心。重点是晨晨帮他爷爷捡瓶子,养成的不是捡瓶子玩的习惯,而是捡了瓶子可以给爷爷卖钱,明白花钱容易挣钱难这个问题,进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今,大家都富裕起来了,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将孩子当个宝来对待。加上现代社会的观点,非常缺少这些勤俭节约的教育,殊不知孩子在无形中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的习惯。于是,很多家庭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把孩子送乡下,或者送去一些专门的学校进行训练。其实家长只要平时生活中抓住机会进行有效引导,不断进行勤俭节约的个性培养,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