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幼儿园的事:让孩子学会分享
平时生活中,孩子们都把自己的玩具死死抱在怀里,不肯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靠近,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将小朋友推倒,或者拍打其他小朋友等。很多家长都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样的孩子太自私,非常困惑。
事实上,孩子不把玩具给小伙伴玩,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而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正常的过程,是他们自我意识形成的开始。
三岁的晨晨在这方面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日,平时常和他在外面玩得很开心的同学奕奕来我家玩。本以为小伙伴来家里玩,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可颇感意外的是,一到家里面,两个小家伙就不怎么友好了。奕奕想玩玩具,可每拿起一样,晨晨都要抢过来,大声说:“这是我的玩具。”一个想玩,一个不想给,两个小家伙很快就哭着喊着,闹成一团。
我把玩具从晨晨手里拿过来,递给一旁哭着的奕奕,并跟晨晨说:“奕奕是客人,咱们给他玩,要不你以后去他家了他也不给你玩玩具。”但这边晨晨听不进去,也哭了起来,而且发起了脾气,这令我颇感苦恼。
后来,妻子提醒我,要多注意晨晨的感受,不要每次都要求他把玩具让给伙伴玩,否则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等性格。
我一听,也觉得很有道理。我深深明白,这是晨晨自我意识在慢慢形成,还没真正学会分享。
于是,我改变了做法,引导晨晨学会分享,在经常给他讲孔融让梨等故事的同时,多在他面前分享我的快乐。每次从外面回到家,都会跟妻子说起所见所闻,尤其是一些趣闻,比如今天看见了什么比较新鲜的事,做了什么比较有趣味的事,还有别人说了哪些笑破肚皮的话。
慢慢地,晨晨也经常会过来凑凑热闹,也跟着笑。一向反感大人问他在幼儿园的事情的他,有时候还会主动说起他在幼儿园的趣事。
一天我、妻子和晨晨一起睡觉,熄灯后,晨晨突然饶有兴致地说起他在幼儿园的事: “妈妈,我今天中午在幼儿园吃了两碗饭,还吃了红萝卜。”
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奇,晨晨居然主动说起他在幼儿园的事,他说今天学了一首《我爱我的幼儿园》的歌,说完还唱给我们听。
之后每天晚上睡觉前,晨晨都有一堂必修课,那就是说他在幼儿园的事,而且由他的吃,到他的玩,甚至到身边发生的事。
“妈妈,今天我们玩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老师要我做猫咪去捉扮演老鼠的同学,很好玩哦。”
“妈妈,今天我们班的舟舟不乖,他在厕所玩水,后来被老师批评了。”
“妈妈,今天我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
“妈妈,今天我们班上的洋洋很晚了才来上课,而且哭鼻子了。”
……
无论睡觉早晚,晨晨都会雷打不动跟我们讲他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而且都表达得非常好。
为了让晨晨既能分享自己的事情,也不影响睡眠,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提前半个小时睡觉,给他半个小时的发挥时间,让他将在幼儿园的事讲个够。
慢慢地,晨晨讲他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晚上睡觉前了,每次从幼儿园教室接到他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会跟我或者妻子说他在幼儿园的事,有时候还会模仿他人的一举一动,非常滑稽。
在玩具这个问题上,我给晨晨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拿两个纸箱子,一个箱子装可以和小伙伴分享的玩具,一个箱子装自己独自玩的玩具,并让他自己把玩具区分开来。因为晨晨参与进来,并能够自己做决定,他也非常乐意。
当小伙伴来家里玩的时候,晨晨便拿出愿意和别人分享的玩具,和他们一起玩耍。
在这个过程中,晨晨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同时,不仅学会了分享,而且知道哪些是可以分享的,哪些是不需要分享的。
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由于认知心理发展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对于物品都没有具体分类概念,见了喜欢的就拿着玩。随着三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从心理层面进入社会层面,他们很容易形成“独享”意识,尤其是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
这种“独享”意识并不可怕,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日后通往分享的必经之路。
所以说,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这种“独享”的意识,允许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诸如“你不可这么小气,以后你到伙伴家,他也会这样对你”,“你应该把自己的玩具给她玩,否则别人就不喜欢你”,“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之类的话,切不可成为教育孩子的话语,否则会在无形中伤害到孩子,非但没有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要知道孩子的分享行为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着手培养孩子的分享品质。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小开始培养,限制时间、不强迫孩子分享、家长以身作则、角色互换等等方面着手。
总之,分享是快乐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学会分享,但不可强迫,分享不分享,不妨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你说我说
军军爸爸:军军三岁之前还很大方,玩具都会给其他小伙伴玩,但慢慢我发现,他不再喜欢跟伙伴一起玩他的玩具了。
怡怡妈妈:怡怡在她们班上年龄最大,也最懂事,每次回家都喜欢和我分享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今天谁没去上课,做了什么游戏,老师批评了谁,表扬了谁,都会跟我说。
教育箴言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六岁之前都是自私的,并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瑞士一项研究也显示,人在幼年时期通常表现自私,直到七八岁才懂得与人分享。所以孩子在三岁左右那种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独享”意识。家长可适当进行引导,或者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分享的事情和物品,切不可强迫,或者造成无意识的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