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从学习做一顿晚餐开始
你的孩子可以独立做一顿晚餐吗?
我想对于这个提问,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否定的。
说句实话,独立地完成一顿晚餐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不要说做晚餐,有许多孩子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缺乏。
一个同事的女儿都15岁了,每天上下学都需要家长接来送往,送往接来,还要给她提上书包,备好课本。在家她更是什么都不用做,十几岁的孩子洗脸水都不知道怎么烧,洗发水不知道怎么用,洗衣做饭更是从没沾过边。
有一次同事无不感慨到,孩子连煮熟的鸡蛋都不会剥,对着烧开的水壶大喊大叫,不知如何处理,作为家长真是又急又气。
这种现象在现在孩子的身上是很多见的,一个学者说:“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是把孩子首先纳入一个家族和家庭的轨道之中,要成才成功,做大事,要光宗耀祖,至于个人怎样,倒是细枝末节,而西方国家的孩子却从一开始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首先要做的是自己。”
这段话很有道理。现在的家长由于对孩子过度溺爱,更是怕占用学习时间,什么也不让孩子做,普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其包揽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意识被一点点淡漠和扼杀,到最后变成没有思想、没有勇气、没有判断力,一切都要依赖别人扶持的傀儡。
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让孩子学会创新就必须先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还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国外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就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带孩子走路时往往不自觉地牵着孩子的手或把孩子放在自行车车座上,而在国外却很少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总是让孩子自己走,或者骑着小自行车跟着,孩子摔倒了也从来不扶,孩子都有单独的空间,自己整理、自己安排,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孩子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在日常语言交流上,他们也总是以征询式、开放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由决定。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培养了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做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能力的增加无疑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非独立性的教育则使孩子经常处于等待、顺从、依附的状态,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这对于孩子各项生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望子成龙”是大多数家长的愿望,这可以理解,但很多家长经常因教育办法不当,使孩子难以成“龙”,愿望也就落空了。很多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教导上用心良苦,伺候周到,关心全面,专心持久,可谓“前无古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表现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没有了锻炼能力,磨砺身心的机会,缺乏体验人生的经验,他的独立自主性,独立生活能力从何而来?又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立足,而不被“大浪淘沙”呢?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有句至理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导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常的人。家长不妨从日常做起,把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大胆交给孩子去做,可以不用接送上学的,尽量不要接送,让孩子知道上学是自己的事。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各种本领,适应社会,一个连从家到学校都不能独立完成的孩子怎么适应社会?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日常起居,洗洗衣,扫扫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毕竟家长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摔倒了不必急着扶他起来,他能自己起来最好不过了,让孩子知道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必须有坚强的勇气和独立克服的能力。
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才能让他通过各种经历,完成人生的积累。即使将来他们不会成功,也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锻炼的经历会给孩子以启迪,激发他的潜能,帮他增长经验,使他吸取教训,从而为他下次的锻炼提供参考,最终会做得更好。在锻炼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孩子自然地就会逐渐地独立起来,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去创造。
当一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候,他的处事态度往往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没有独立的人多是胆小怕事,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挫折,就诚惶诚恐、惊惶失措,心中反复地问自己“我行吗,怎么办”?茫然不知所措。而独立的人果断而沉着,有主见,不会为一点点小事而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面对问题,不会屈从于他人的意见,而是把这些意见作为参考,去粗取精,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对任何人来说,独立是他生存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永远不能独立,不能自理,就意味着他将无法生存下去。家长或者他人的帮助只能是暂时的,只有自己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才有条件和勇气迎接未来的生活。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吧,给孩子接受各种实践和锻炼,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在社会的舞台上经受锤炼,增长才能,孩子才能变得坚强勇敢,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大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