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爱,但别让爱泛滥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那些过分庇护、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情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剥夺了独立思考、解决问解的生活体验,从而也失去了成才的机会。
我相信,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是爱他们的孩子的。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爱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积极而强烈的感情,它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从生下来以后,父母就对孩子充满无限爱意。但是,我们要保证在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后,在孩子走向社会的大舞台之后,我们的爱依然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才是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掌上明珠,一家人都围着孩子转,有的家长怕孩子受委屈,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小孩动手的机会少之又少。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好的,你不让孩子尝试去做,孩子怎么知道他做得是否好?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独立自主的能力就更谈不上了。还有些家长过分的溺爱纵容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看似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骄横跋扈,不讲道理,不合群的坏习惯。
不难想像,包办式教育必然导致我们对孩子的爱泛滥,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任性和依赖。生活中,还有很多容易忽视的教育现象,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会一会儿对着父母一脸茫然地问,“这道题怎么做,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牛奶怎么热,鸡蛋怎么剥皮”?等等。表面上看似孩子好问好学,但实质上也暴露了孩子普遍缺少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缺少一种自己动手做、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种思维依赖及生活、学习行为上的依赖是要不得的。这就要求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当有问题时,不要急于帮助解决,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他养成自学、自主的习惯,家长只需在必要的时候稍微给予一点提示和指导就可以,这样,孩子能很快地得到他想要了解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及彼他会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当孩子唐突地急于从家长那里寻找答案和方法时,家长不妨先说“不”,正确引导不失为最佳的方法。
可见,父母的包办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习惯于大人所提供的一切,没有独立的意识,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缺乏责任感。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但父母不可能一生都跟随左右,为他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孩子毕竟要实现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这其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帮助其实现这个转变的桥梁。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是属于自己和社会的,人最根本的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如果我们的孩子成长起来后,发现自己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没有竞争的能力,他就会怀疑他的存在和社会价值,我想那时候孩子是悲哀的,也是尴尬的。他不会感谢父母对他的包办教育,不会感谢父母对他的泛滥成灾的爱。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挫折,体验成功,做自己人生道路的设计者和开拓者。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目前社会出现的一种怪现象:由于父母从小替孩子包办一切,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人,人们称之为“30岁儿童”,指的就是人都长到30岁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凡事不能独立自主。现代心理、教育等学科的研究表明,家长的“过度保护,过度的爱”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和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没有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成年后甚至满了30岁后仍出现一些儿童时期才有的毛病,比如: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等等。
那么,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重视呢?是不是应该在教育孩子时,适时地放手,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适度地给孩子以爱,才是更有效、更有责任的教育呢?
马卡连柯有句话:“父母对子女负的责任,是他们对社会负责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些家长疑惑,教育孩子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爱孩子,爱要在什么时候表现在什么时候不该表现,是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凡事都要有个度,把握的好了收获的是成功,一旦过了度,就无法起到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了。
可见,爱孩子也是有学问的,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要使自己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使孩子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必须对孩子施以正确、适度的爱,只有这样,爱才能成为一支感情和理性交融的畅想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