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衡量爱的唯一标准
当比尔·盖茨向全世界宣布,他将自己所有财产580亿美元全部捐赠给盖茨·梅琳达基金会,不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一分钱时,全世界有很多人在那一刻是目瞪口呆的。我们不禁要问,他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为自己多花一点钱享受享受呢?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子女留一点呢?要知道他所拥有的财富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永远不用做事情,就可以尽情地享受美好生活。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更愿意把这些自己一生的奋斗所赚来的钱用于慈善事业,用于拯救那些灾民、难民和还没有解决温饱的穷人们身上,因为盖茨·梅琳达基金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于援助非洲艾滋病人。
这种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捐款举动,其实是有其内在的动因的,像盖茨这样的捐赠者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因为某种政治原因而做出如此惊人举动。如果我们从深层次去探究他们的动机,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是他们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西方人从小就接受个人奋斗的创业教育,而不吃老子的老本,这种观念的最大优点就是鼓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地奋斗,靠个人奋斗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很多家长看来是想不通的。中国人向来有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财产代代享受的传统,上一辈攒的就是为了下一辈享受,父母拼命挣的钱,拱手送给别人岂不是太亏了?所以社会上出现“富二代”、“富三代”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人往往在花钱上大手大脚,目空一切,认为什么事都能用钱解决。他们从小在金钱堆里长大,不用自己去挣,就有花不完的钱,钱来得太容易,还需要他们他去闯、去拼吗?
去年发生在杭州的胡斌飙车撞死无辜大学生一案,令社会各界无不愤慨。闯了这么大的祸,当事人居然无动于衷,依然逍遥自在。其父母不但不对其进行教育,反而是拿钱托人摆平,帮助儿子逃脱法律的制裁。胡斌被捉住后竟然很轻松地说:“不就是要钱吗?”这种态度不但是对法律体制的亵渎,更是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污辱。
每位家长都应该深深思考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包揽孩子的一切,就会让孩子认为钱来得实在容易,从而对父母过于依赖,导致孩子的进取性,自主性渐渐萎缩进而消失。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钱不是衡量爱的标准。爱孩子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孩子善于思考,主动创新的思维。所以,对于孩子,不必要时时处处都给他铺平道路,要让他自己努力,不能让他养成什么事都依靠别人,依靠父母的坏习惯。
著名学者马斯洛说: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很多人遇到问题先想到求助别人,追随别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自己不能做决断。在家中依赖父母,出门依赖朋友,不敢自己去创造去努力,这是一种人格不成熟、不健全的表现。这显然跟父母从小包办过多,没有经历过独立行动的锻炼有关。孩子从小吃穿住行父母都给安排好,所有的问题父母都帮忙解决,父母给予的物质条件太多,孩子几乎不用努力奋斗就要什么有什么,从而形成依赖心理,凡事不能独立自主,当然也就不能健全发展个性。
如果孩子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别人,是不能独立办成任何事情的,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了,将来的命运只会操纵在他人之手,被他人所利用。这样的人没有创造和贡献,甚至不能谋取维持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更谈不上给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了。而一个依赖性强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向社会必然会四处碰壁,不被信任,不受欢迎,遭人鄙视。如果让孩子这样走过一生,岂不是太遗憾了。
给孩子提供太多的物质条件,让孩子感到钱来得太容易,只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而不知道自己去努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父母不能一辈子跟随孩子左右,孩子将来要走向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而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竞争,孩子没有闯劲,没有奋发向上的勇气,怎能立足于社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呢?自立和奋斗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增长自己的力量并由此获得自尊和价值感,才会有奋斗的激情。
其实,渴望独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只是父母们不恰当的帮助和给予促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惯。所以,父母应该从小给孩子独立思考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随意满足,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钱是靠劳动所得,来之不易,孩子自然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而不至于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
古训说,黄金满堂,不如遗子一经。给孩子太多的钱,提供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如培养孩子生存的技能和奋斗的勇气。未来的人生要靠自己去闯,孩子的前途需要自己的努力,不管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努力了,闯过了,就会一生无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