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的日常生活照料
(一)刷牙
人的口腔内有一种细菌—变形链球菌,它和唾液中的蛋白混合形成一层薄膜,只要有牙齿,这种膜就会附着其上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细菌利用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发酵产酸,使牙齿表面腐蚀形成龋洞。所以,从宝宝长乳牙开始,就要清洁牙齿。2岁以前,可以像婴儿期一样,父母把纱布缠在手指上,蘸上清水,轻轻擦洗孩子的牙齿。每天一次。2岁以后,就应该给宝宝买一套幼儿专用牙具,包括牙刷、漱口杯和儿童专用牙膏。刷牙时,不光要刷牙齿外侧面,还要刷内侧面及咬面。刷上牙时,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从下往上刷,每个牙面刷8~10次,按一定顺序,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刷全口牙需2~3分钟。每天刷牙2次,尤以晚上入睡前刷牙更重要。因为入睡后,口腔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又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细菌活动,容易形成龋洞。
为什么我们首先谈刷牙?您知道乳牙对孩子有多重要吗?宝宝的乳牙除与恒牙同样具有咀嚼食物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促进宝宝颜面与颌面部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等功能。乳牙还是恒牙萌出的向导,它使恒牙继承并沿着乳牙的位置萌出。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乳牙,早日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岁以上的小儿多数能吃软饭了,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①餐前:首先应做到饭前洗手,就餐前不应吃零食,不能剧烈活动。在就餐前10~15分钟就要告诉宝宝,以使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并开始收拾玩具,准备吃饭。②餐时:幼儿能自己吃的尽量让宝宝自己吃,即使杯盘狼藉也不要责怪,因为幼儿手的协调运动差,他用手去抓食物,是因为他觉得用手比用勺或筷子更方便。需要喂的,应做到喂一口,嚼一口,咽一口。应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习惯,让宝宝自己决定进食的快慢。应反复多次让宝宝接触更多种类的食物,避免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③餐后:和宝宝一齐收拾他的小餐具。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吃饭前收拾好玩具,然后坐好进食,不要边吃边玩。进餐时精力集中,情绪愉快,但也不能过度兴奋,说说笑笑,更不能在吃饭时责备孩子。白天孩子吃饱后,应该让他(她)玩一会儿再睡,发现小儿不爱吃饭要寻找原因,以便正确解决问题。
(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是人体的生理需要。通过睡眠,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得到休息。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幼儿睡眠时能量与氧的消耗量小,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生长发育及脑功能的发育,睡眠充足的孩子玩起来精力充沛,情绪愉快,食欲好,长得健康。睡眠不足的孩子就会烦躁易怒,食欲减退,体重增长缓慢,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充足的睡眠能够积聚能量,促使大脑发育和身体成长。
幼儿每天睡眠,一般指两个时间:一是夜晚,一是午睡。幼儿身体正在发育中,自晨至中午,由于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身体一定很疲劳,午睡尤其需要。饭后静养,使食物得以消化。午睡时间的长短,应以幼儿的年龄、个性及气候而变化。一般睡1.5~3小时即可。有时幼儿睡时过长要轻轻唤醒,以免晚上难以入睡。夜晚睡眠尤其重要,这是人体体力和精力恢复的最主要时期,应以20:00~20:30入睡为宜。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应包括以下几点。
1.定时起居 每天要按时起床,按时入睡,使孩子形成条件反射。
2.一人独睡 最好为宝宝准备一张小床,有自己的枕头、被褥等床上用品。
3.睡前洗漱 睡前必须刷牙,尽可能洗澡,如没有条件就洗脸、洗脚。
4.正确的睡眠姿势 最好是右侧卧位,不要把头埋在被子里,身体略弯曲。
(四)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宝宝满1周岁后,就要训练他们按时大、小便,并且大、小便用盆,不随地大、小便。训练前要留心观察每次排便时间,从中找出规律来,一般于睡觉前、睡醒后、吃饭前、吃饭后、外出前、回家后督促孩子小便,先是大人可以帮他,等宝宝再大点,能坐盆时,就让他坐盆。坐盆时,孩子爱玩,精力不集中,大人要耐心教导,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能够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了。
(五)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各人用各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碗勺、杯等。经常洗澡,夏日每天1到2次,冬天至少每周1次。勤换洗衣服和手帕,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肮脏和干净。小儿会走路后就要穿满裆裤,尤其是女孩儿。因为宝宝刚学会走路,喜欢席地而坐,女孩尿道短,容易发生尿路感染。2岁以后就要教育孩子不能随地吐痰和乱擤鼻涕,要把鼻涕和痰擤到或吐到痰盂、手帕里。
家长要意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六)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锻炼的最好办法。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夏季婴儿抱在怀里或睡在树荫下,不宜直晒阳光。能坐的孩子可坐在凉席或草地上,能走、跑的孩子在树荫下做游戏或其他活动。冬季也应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活动时间:夏季上午9时前,下午4时以后,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以后可延长到1小时。冬天可根据气温及孩子的反应来决定活动的时间。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动静结合,最好做游戏,既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可使其接受教育;②活动量不宜太大,防止疲劳,注意安全。
(七)游戏
孩子到1岁左右,运动能力发展迅速,孩子的运动能力与脑的发育、智力的发展紧密相关。孩子会走了,他能到自己喜欢的任何地方去玩,用眼睛去观察、识别,用手去触摸、摆弄。通过手、足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能对原来认识的事物有新的发现,增加很多新知识。如孩子通过走动、观察、触摸,会发现物体既有正面,也有侧面、反面,形状会发生改变。从而了解空间关系,认识事物的不同特点。可见,这一时期孩子的认识和思维是通过运动实现的。通过身体的具体动作,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所以小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是衡量、评定小儿智力的指标。因此,利用游戏可促进和增强小儿的动作和运动能力。孩子1岁后,可进一步训练其独自行走、跑、跳、上下台阶、投掷等。这种运动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戏来进行。可以让孩子玩练习走、跑、跳、攀登等动作组成的各种游戏活动,如模仿马跑、兔跳、推小车、玩滚球等。专门练习走的游戏有“找小旗”等;专门练习跑的游戏有“捕鱼”“蝴蝶找花”等。训练孩子动手能力的玩具有积木、串珠等,还可以玩插板、捏泥等游戏,这些游戏能促进孩子手指间及手与眼的动作协调,使手的动作更灵巧。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地练习,就能掌握和发展各种手的运动能力。
(八)到野外去
走进大自然可对孩子进行知识、美育教育及体格锻炼。大自然是学习知识的广阔天地,大自然的风光景色、历史遗迹、动物和植物都是教育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以提供最形象、最具体和最生动的素材。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带孩子到户外、野外走走、看看,边游边讲……。春季,父母可带孩子到公园里,大地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杨柳垂青,鲜花盛开,绿草如茵,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万物更新的喜悦。父母可给孩子描述春天的美好,它是一年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伯伯在春天的地里播下丰收的希望……。夏天带孩子去郊外,池塘的荷花、夜空的繁星以及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可启发孩子美的感受和遥远的遐想。秋天,田野一片金黄,一派丰收的景象,父母可给孩子讲述丰收的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的辛勤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秋天还可以登高远望,欣赏层林尽染的秋叶,把孩子的思想带进如画的意境中,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升华。在冬天,让孩子观赏雪景,和孩子一起堆雪人。在户外玩耍,既能锻炼孩子的体格和意志,又可以让孩子领略大自然冰天雪地的美景。总之,带孩子到野外游览名胜古迹,欣赏花草树木、鱼虫禽兽,可以启发孩子的美感,开阔其眼界,增加其知识,锻炼其体格。
(九)旅游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喜欢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孩子则更喜欢大自然。父母应利用假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得到欢快、健康和知识。带孩子旅游前父母要准备,同时还要让孩子自己准备,这是锻炼孩子独立的机会。甚至3岁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见。要问问他,出去带什么东西,他会告诉你爱吃的小食品及爱玩的小工具等。父母应把他想带的东西装在一个包里,让孩子背一会,他会感到非常自豪、高兴。这样做,还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带。孩子对任何一处游玩的地方都有新鲜感。在那里,孩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可以在芳香的土地上自由地飞跑,在柔软的草地上任意地翻滚,这种身心的“解放”,在家里是体验不到的。父母要体谅孩子的“疯玩”。当孩子被小鸟的叫声吸引时,父母应给孩子讲述一点鸟的知识,以及人们为什么要爱鸟、护鸟。孩子也可能在地上看到一些没见过的小昆虫,或者是野花小草,父母都要及时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的知识。孩子可从自然中学到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在,让孩子从小就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