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依赖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制纪律来维持社会秩序,以文明礼貌的言行来形成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要让幼儿从小懂得这些行为规范,并努力以这些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遵守纪律。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矩。在家里,要让孩子明白家里的各种用品、物件、玩具等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每日要定量进餐、按时学习、做游戏等。在外面,要告诉孩子有关的公共秩序与规定,如在公共场合(车厢、影剧院、餐厅、公园等处)不大声喧哗,谦让照顾他人;不攀摘花草树木,不乱丢弃果壳纸屑,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排队购物或游玩时不乱挤、不插队;与同伴游玩时不大声吵闹影响家人与邻居的休息与学习;看电视、听广播时注意控制音量,以免干扰他人;等等。
游戏规则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因为游戏规则是一种幼儿乐于接受的纪律约束,在游戏中孩子会愉快而又自觉地按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家长要向孩子说明每个游戏的规则,并在游戏中指导、督促孩子遵守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愉快、顺利地进行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训练他的纪律性。如在下棋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努力做到“落子无悔”。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中的规则和成人社会的法律条文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可以说幼儿能遵守游戏规则就意味着为他将来成为守法公民打下了良好基础。
(2)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幼儿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文明礼貌作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幼儿期养成也极为有利。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家长首先要教孩子学会礼貌用语。要告诉孩子对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要称呼“您”,而不能以“喂”“老头”称呼,也不能直呼其名。
在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气说“请”“劳驾”,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而不能以功臣自居,一味接受。
当别人称赞你时,要说“谢谢”,而不能当作没听见而不予理睬,也不必过分的谦虚,老说自己不行。
当你妨碍了别人或给人带来不便时,要主动对人说“对不起”“麻烦您了”“请原谅”等,而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幸灾乐祸地说“活该”。
当别人向你赔礼道歉时,要回答“没关系”“不要紧”,而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不依不饶,无理还闹三分。
在街头巷尾碰到亲友、老师、同伴要打招呼,不能低头侧身假装没看见。
与人分别时要说“再见”,不能毫无表示地走开。
文雅的谈吐还要有得体的举止相匹配。因此,家长还应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需要逐渐让孩子知道并遵守的行为规范有:
站立时人要挺直,双肩放平不摇晃,两臂下垂两手不揣兜,腿不要抖动。
进入他人房间(包括家人的房间),要先轻敲房门,得到允许方可进入,不能随便擅自闯入。
访问他人要预先通知,并注意去的时间,一般不在吃饭和午睡时间去,尽量避免妨碍他人的正常生活。
夏天不赤膊或穿背心裤衩去串门,任何季节都不能穿内衣裤或睡衣裤去访问他人,也不宜如此着装在家里接待来访客人。
客人来访时要主动让座,端茶时最好双手捧上,会客时坐姿端正,不要左靠右歪,不要跷二郎腿,更不能叉开太大,腿脚不能随便摇摆晃动。
与人谈话时不挖鼻孔,不抠耳朵,不剔牙,不挠痒痒,不脱鞋袜,不抠脚趾。
在别人家里做客时,不乱翻人家的橱桌抽屉和书籍玩具,不随便吃人家的东西。
就餐时,不在客人和长辈之先动筷,不在菜盘中翻来拣去,餐具要轻拿轻放,减少碰撞,吃东西时尽量做到不发出咀嚼声。
在公众场合,咳嗽、喷嚏、吐痰均需用手绢掩住口鼻,不能冲着别人,并要为此向周围的人说声“对不起”。
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不能高声交谈,不能跑来跑去,不随意触摸展品,爱护借阅的书刊资料,不在上面乱涂乱画,学会用书签做记号而不折书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