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評介

《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評介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國後,耿昇先生迫不及待地開始翻譯工作,白日伏案奮筆,夜間燈下碼字,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纔將此書譯作漢文,並由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4年8月在中國出版,書名爲《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1906—1908》。《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1906—1908》洋洋70餘萬字,其日記内容始於1906年7月15日的撒馬爾罕,結束於1908年10月1日的鄭州。

胡同慶(敦煌研究院)

1906—1908年間,法國探險家、東方學家和漢學家伯希和率領法國西域科考探險團,對我國西域,包括今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廣袤地區作了科考探險,其中既包括地下發掘,也包括實地田野調查和翻檢有關地區的文獻參考資料。

長期以來,伯希和西域探險團最重要的文獻,也就是伯希和親筆記述的《旅途中的日記本,1906—1908年》,一直未能公開刊佈。2008年,爲了紀念伯希和西域科考探險活動結束100周年,由法國的國家遠東博物館和伯希和西域科考探險的文物保管機構——集美博物館負責出面,具體由該館時任館長的法國科學院院士賈利基主持,最終出版了《旅途中的日記本,1906—1908年》。

我國著名翻譯家耿昇先生獲悉伯希和的這部日記出版後,於2011年與夫人萬明教授前往法國,幾經輾轉,多處奔走,纔成功購得了此書的法文版。回國後,耿昇先生迫不及待地開始翻譯工作,白日伏案奮筆,夜間燈下碼字,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纔將此書譯作漢文,並由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4年8月在中國出版,書名爲《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1906—1908》。

《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1906—1908》洋洋70餘萬字,其日記内容始於1906年7月15日的撒馬爾罕,結束於1908年10月1日的鄭州(因爲伯希和是經過俄方同意進入中國的,而當時鄭州是京漢鐵路綫的中轉站,也是從陝西東行時經過的最近的火車站)。此外,書中還附有伯希和在這次探險期間所寫的信件(實際上是向法國所作的書面報告)。這批信件,大部分是致伯希和西域探險團的發起人和贊助人、法國地理學會會長色納爾先生的。這些信件實際上也都是“學術信札”,每一封書信相當於一篇科考探險日記。這些日記與書信互補互證,角度不同,詳略各異,反映了當時中國西域的整體面貌。

伯希和的這部日記並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險家或一般學者所作的那種遊記,僅記述那些耳聞目睹的趣聞軼事。伯希和無論是在書信中,還是在日記中,記述的都是學術上的重要問題,很少有閑話和廢話。他將田野口碑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以口碑補史料,以史料證口碑。伯希和於100多年前提出的許多學術觀點,大多都被後來的科學研究證明是正確的,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伯希和的這部日記學術價值非常高,不僅對於我國西域地區的史地、民族、語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頗有裨益,同時對於敦煌學的研究,以及進一步瞭解敦煌藏經洞文物失竊的情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這部日記中所反映的伯希和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也值得我國學界人士思考借鑒。其淵博的知識和廣泛全面的實地調查,與我們培養的博士極其狹窄的知識面和研究範圍相比,顯示了我們的教育制度的一些缺陷。同時,這部日記有助於我們瞭解什麽是真正的學術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譯者耿昇先生不僅學風嚴謹,其譯文準確、流暢,且文句簡潔、優美。讀耿昇先生的譯作,讀者非常輕鬆、愉悦,往往恨不得一口氣將全書讀完,可謂真正的精神享受。同時,耿昇先生具有真正的學者風範,長期以來,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客觀評價伯希和等人的功過,從不隨波逐流。

讀者在閲讀《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1906—1908》時,如果結合耿昇先生多年前翻譯出版的《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伯希和西域探險記》等書,交叉閲讀,一定會有更多收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