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都会有攀比心理,也正是因为人们之间的攀比,才促使人们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攀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家长要正确认识攀比心理。
没有攀比心理的人缺乏不断进取的动力,但过于追求攀比也是不正确的。通常女孩子虚荣心比较强,比较喜欢攀比,尤其是在衣着打扮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会给女儿买各种衣物,使女孩重视穿着打扮。然而,作为孩子,如果过于讲究穿着打扮,一味地追求高档、名牌,并不是一件好事,会给孩子自己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如: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养成并助长虚荣心及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等。因此,家长对女儿过于讲究穿着的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自然,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而应该加强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审美教育,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良的攀比现象时,家长不要强硬地批评孩子,也不要过多指责孩子,这样很有可能会让她失去自信,甚至自尊心受到伤害。家长要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加以引导,比如,家长可以诚恳地告诉孩子:攀比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让一个人感到愉悦,可以使虽人感到快乐。但是,一味地在物质条件方面攀比是很浅薄的行为,攀比更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可以和别人攀比学习成绩,和别人攀比做好人好事,和别人攀比掌握知识多寡。这样就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到攀比的意义,并且能利用攀比的心理来激励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家长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女儿进行引导教育,如:
互为邻居的两家都有女儿,而且学习成绩都不错,都想考名牌大学,两个女孩都不服对方,互相攀比。为了引导两个孩子都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两位妈妈商量好,对自己的孩子说对方孩子的优点,然后引导孩子向对方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两个孩子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学习对方的长处,比优点、比学习方法、比学习成绩,最终两人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通常攀比的人有一定的竞争倾向,家长要抓住这种心理,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好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攀比,激励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攀就是向上,比是为了追赶,这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常规,十分正常。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攀比本来并不是坏习惯,让孩子愿意与你探讨她的心理,乐于接受你的建议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长可以再进一步让孩子明白要和什么人、什么事比,怎样比。
一般来说,攀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心态下的攀比
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攀比心很正常,谁也不愿意屈居人后,谁都想比别人更优秀,这是一种积极的攀比方式,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和别人比,是可以产生正能量的。所以,对于孩子正常的攀比心,家长不必过于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心理现象。
(2)特殊心态的攀比
有的女孩喜欢和别人攀比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和别人比家长的收入,和别人比零花钱,和别人比衣服和玩具等。对于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家长就要加以注意了,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攀比”。
(3)极端心态的攀比——嫉妒
遇事处处攀比,总要争强好胜的人,平时总是心神不定,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无论什么事,总是喜欢和别人攀比,甚至有时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自己在比什么,只是固执地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肯定会危害到自己,而且,使这种人更痛苦的是,他们不知道这种危害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强加在自己身上,他们只是坚信自己一定会受到很大程度的伤害。因此,这种人时刻提防着别人,心中充满沉重的攀比心理压力。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子:
北京某知名大学的一位女研究生,将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告上了法庭。原告与被告以前关系不错,堪称该系的一对姊妹花,两人的学习成绩也不相上下,因此彼此常在暗中较劲。到大三的时候,两人都参加了托福和GRE考试。原告的成绩较理想,就向美国一所著名大学提出申请,不久被告知每年可获得近2万美元的奖学金。原告高兴万分,等着对方的正式录取通知书。可是被告考砸了,看到原告整天兴高采烈的模样,心中更加不爽,被告越想越有气,就想出了一个坏主意……
原告左等右等,迟迟不见正式通知书的来临,就托在美国的同学去该校打听。校方说,曾经收到她发来的一份E-mail表示拒绝来该校学习,因此,校方已经将名额转给了别人。原告闻此消息,如五雷轰顶,冥思苦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原告多方调查,才发现是被告以原告的名义,给学校发了一封拒绝函。原告怀着愤怒的心情,将此事诉诸法庭。
是什么害了上述案件中的两个少女?是过度的攀比心——嫉妒!
亚里士多德说,妒忌是对自己同胞所犯的罪行。人最容易对与自己相像却强于自己的人产生妒忌心理。妒忌是攀比心理的极端化,是感到别人的成功贬低了自己从而采取的极端报复形式。妒忌可能以多种面目出现,或是贬低他人以此来弥补自己认为失衡的心理,或是对他人进行诋毁和中伤。心怀嫉妒的人可能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但这种心理的可怕却像毒蛇一样吞噬着人的良心,让一个人丧失理智。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嫉妒是一切负面情绪中中持久时间最长也最容易让人堕落的。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别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会感到苦恼、不安与愤怒,有的女孩甚至连别人比自己打扮得漂亮也闷闷不乐,要么设法贬低别人,要么不惜搬弄是非,散布流言飞语,诽谤中伤别人。
如果孩子有了这种极端攀比的心态,就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业上。因此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了这种极端的攀比心理,一定要注意引导她,别让妒忌心理毁了孩子。那么家长要教孩子怎样把握正确的攀比和嫉妒心理的尺度呢?
(1)教给孩子要学会自我安慰
家长要告诉孩子,当看到别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而心中有些不舒服时,要学会自我调节,要坚定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在某个方面也比较优秀,告诉孩子不要把目光总盯在别人的成绩上,多想想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也不比别人差。
(2)告诉孩子不要过高要求自己
家长要帮助孩子避免和克服嫉妒心理,就要让孩子明白,没必要对自己要求过高,想事事都超过别人,事事都优越于别人,比别人强,是不可能的,也很难办到。那种不切实际的奢求,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在不能达到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家长要帮助孩子冷静而客观地衡量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制定正确的目标,力求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家长要告诫孩子,即便经过努力达不到自己的既定目标时,也不要气馁,更不要嫉妒达到目标的人,要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把目标修订得更切合实际一些。
(3)教孩子正确与人相处
家长要告诉孩子,当与人相处时,尽量少注意自己内心的细微感受,要尊重对方的优点,学会与他人真诚相处。只有在关系融洽、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从而共同进步。
(4)教孩子慎重地对待得失
自我抑制对于克服嫉妒心理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当孩子面对别人的荣誉或者成绩无法释怀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她只有通过冷静分析自己的实力和优缺点,以后才能进步得更快,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荣誉。
(5)唤醒女孩积极的“嫉妒心理”
克服消极嫉妒心理较好的办法是:唤醒积极的进取心理,勇敢地向对手挑战。当家长发现孩子正隐隐地嫉妒一个在各方面比自己能干的同学时,要教导孩子,长时间地停留在嫉妒之火的折磨和煎熬中,并不能使自己改变面貌。要赶超他人,就必须横下一条心努力,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