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女孩懂得自律

教女孩懂得自律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母心想此次搬迁后对孟子的发展应该比较有利。过了一两年,孟子到了读书上学的年龄,由于家中贫寒,孟母需要靠织布卖钱送孟子去学堂读书。可是孟母到学堂的窗口一看,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孟母又仔细搜寻了一下,发现孟子根本不在学堂里。孟子见事情已经败露,只好向母亲承认自己跑到野外去玩了。孩子淘气、贪玩并不可怕,家长可以像孟母一样对孩子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自律的重要性。

一个女孩要想成材,有出息,虽然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是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自律。自律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目的。自律能把一个人各种积极的潜能调动起来。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习、环境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经过二十五年的跟踪调查,那些目标具体清淅、善于自律的人,几乎都成为了社会上成功的人士,而那些对目标稀里糊涂、自律差的人大部分成就平平。

为什么自律能力强的人容易出人头地,而自律差的人往往前途无望呢?人们在社会中面对情况繁多,需要一种共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于是自律就成为了通向自我完善和成功之门的阶梯。

中国古代,孟母的家庭教育千古以来一直为人所传诵,孟母在培养孩子自律这一点上,很值得后人借鉴的。

孟子小的时候聪明又顽皮,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家住在乡下的一个坟场边。因为孟子比较顽皮,加上又受坟场经常举办丧事影响,孟母怕对他成长不利,于是全家迁到了城里。但是搬到城里后,孟母发现店铺太多,人来人往,窗外十分嘈杂,于是孟母决定再次搬家。最后他们搬到了一个学堂附近。孟母心想此次搬迁后对孟子的发展应该比较有利。

学堂附近的环境比较优美,每日清晨,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学堂的读书声一直吸引着孟子,他看到那些小学生相互之间彬彬有礼,遇事相互谦让,很是羡慕,自己也模仿起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孟子渐渐懂得了礼数,变得越来越有礼貌。这使孟母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过了一两年,孟子到了读书上学的年龄,由于家中贫寒,孟母需要靠织布卖钱送孟子去学堂读书。孟母给孟子缝了一身新衣服,还交待他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和同学友好相处,好好学习。

开学头几天,孟子觉得得挺新鲜,学堂里有那么多同龄的孩子,下课可以一起玩,他也记着母亲的话,上课的时候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课。可是日子一长,孟子就对每日所学的“之”、“乎”、“者”、“也”感到厌倦,觉得太单调了,很没意思,远不如不上学自由自在。于是孟子便不想念书了,偷偷儿回家或是到学校外面玩。

有一天,孟子再次从学校偷跑出来,但是他没有回家,而是跑到野外去玩了。很不巧,那天孟母去集市卖布,刚好路过学堂,她想在窗口看看孩子读书的情形。可是孟母到学堂的窗口一看,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孟母又仔细搜寻了一下,发现孟子根本不在学堂里。于是孟母赶忙去问老师,老师说一直没看到孟子。孟母这才发现孟子逃学了。

到了晌午吃饭的时候,孟子像往常一样跑回来吃饭。这时候,孟母也已经从集市上卖完布回来了,孟子到家的时候,孟母正闷着头做中午饭,心里想着着孩子的事情。孟子到家就嚷着要吃饭:“娘,我肚子饿了,饭好了没有?”

“你今天去上学了吗?”孟母直接问起了孟子上学的事情。

孟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答说:“当然去了。”

“那我怎么没见到你在学堂里读书,老师也不知道你去哪儿了,”孟母气愤地说,“你还学会了撒谎。”

孟子见事情已经败露,只好向母亲承认自己跑到野外去玩了。孟子跟母亲说上课没意思,不想上了。孟母气得脸都白了,二话不说拿起剪刀,到织布机前把线都剪断了。孟子从来没见母亲发这么大的火,赶紧跪下,问母亲:“孩儿做错了什么事,母亲要发这么大的火,把织布的线都剪断了?”

孟母说:“你不好好读书,日后很难成就一番大事,我织布卖钱又有什么用?”

孟母把孟子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年纪还小,可能还领会不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抚养一个小孩,就好比种一棵树,小树需要经常浇水、施肥和修剪枝桠,它才能长成一棵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人也是如此,需要教育培养,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我剪断了线,这些布就不能再继续织了,它就成了废物,这些都是一个道理。”

孟母一番话,使孟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孟子下定决心,用功学习,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不能自律,是成不了大器的。孩子淘气、贪玩并不可怕,家长可以像孟母一样对孩子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自律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呢?以下的方法家长不妨试一试:

1.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家长要想让孩子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要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点和不足、长处和短处,从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2.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当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一位科学家:“你在哪所大学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你在幼儿园会学到什么?”记者不解地问。

“学到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先洗手;自己的事自己做;做错事要表示歉意;早睡早起;要观察大自然。”科学家说。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孩子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

一位记者对一个考上大学而又辍学的大学生做了一次访谈。这位记者发现,这个学生辍学的原因,不是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在学校里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几乎生活不能自理,在宿舍里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心里烦闷,无法和别人沟通,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失眠、孤独、寂寞,慢慢产生了心理障碍,最后不得不辍学。

有的女孩七八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吃饭的时候,双手往后一背,让妈妈一口一口地喂;有的十几岁的女孩仍然要和父母睡在一起,如果让她单独睡,一夜也睡不着;有的女孩考上了大学,到学校的第一个晚上就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哭诉宿舍里蚊子多,不会撑蚊帐,无法睡觉。这些从小在生活上就依赖家长的女孩,如果不养成良好习惯,将来怎么远离家门独自生活呢?

3.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件无价之宝,自律就是要不断地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孩童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家长要告诫孩子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凡是孩子好的态度和好的习惯,家长都要强化,并使之成为孩子一辈子都受用无穷的资本。科学研究证明,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按自己的习惯行事的,如果是好习惯,做事便事半功倍;如果是坏习惯,往往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4.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分水岭,就是生活习惯的不同。好习惯能启成功之门,而坏习惯则总是通往失败之门。人的生活习惯涵盖方方面面,而自律就是要求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要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为身体是人生之本;要学会节约,因为勤俭是做人的美德;要有礼貌,因为礼貌是人际交往的钥匙;要有爱心,因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总能感受到快乐;要有责任心,因为责任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要有自信心,一个人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挑战困难,更不会为追寻远大目标而付出全部的精力。

5.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开始的榜样,所以家长自己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孩子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家长可以和孩子不时地来个约定,比如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到了自律,家长也要坚持做某一件事,和孩子一起进步。

要想培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家长要不断浇水、剪枝……,让小树成才。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孩子都着急。但不少家长不顾及孩子的真实想法,只要自己认为某个习惯对孩子有好处就对孩子进行强制培养,强行安排孩子去遵照自己的想法做。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的做法,往往会把孩子变成家长思想上的奴隶,这样的孩子只会在家长的安排下做这个,做那个,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建议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家长的良苦用心,使孩子真正从心底中愿意服从家长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家长应具体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要相信孩子,正视孩子的能力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无法做家长要求的事;有的家长认为目前培养孩子的习惯还过早;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管得很宽很细,要么对孩子保护过度,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死板。以上家长的想法和做法,从根本上说,都忽略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家长一味坚持按自己要求做,一方面可能会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家长要求养成的习惯,并逃避家长的习惯培养。而且,家长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地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家长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能就比较难了。

当然,家长在相信孩子具有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

2.要深入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她的好习惯

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去进行培养。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家长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比如,明明自己女儿的性格比较内向,但家长非要把她培养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是比较难的,也是违背孩子的本性的;如果自己的女儿是个慢性子,家长要在短时间里改掉孩子做事慢悠悠的习惯,恐怕也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和爱好,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

3.要用适合孩子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习惯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进行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要考虑不同的方法。每个女孩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家长在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时,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环境、心理特点和性格等因素,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办法。有句话说得好,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女孩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家长怎么说可能都没有用。可是这个女孩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这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让孩子在满足兴趣需要的同时获得一些卫生健康知识。

另外,家长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也要有针对性。比如,有的女孩爱运动,家长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女孩喜欢画画,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培养专注、爱思考的好习惯;有的女孩喜欢唱英文歌,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唱英文歌曲中巩固英语单词。家长只有充分地结合孩子的兴趣进行习惯培养,家教育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要让孩子多参与习惯培养目标的制订

很多家长往往爱替孩子做决定,在他们看来,孩子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因此,一些家长常常会对孩子说:“你今天要穿大衣”“你必须把英语学好”“你必须……”有的家长往往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制订若干个习惯培养的目标。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是为了孩子好,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但是,我们需要想想:这些不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没有得到孩子认可的习惯培养的目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吗?

在孩子的习惯培养过程中,孩子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可以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最好能和孩子共同商量,制订培养目标。

5.选用温和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的时候,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能一味地唠叨或者强制孩子去做一些事,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比如,有的家长使用激将法,有的家长使用体验法,有的家长使用比较法,等等。不管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让孩子真心地接受。

6.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口

有个女孩,特别爱玩游戏机,曾经因为玩游戏和家长吵过很多次。母亲曾经被女儿缠得不敢回家,因为只要她一回家,女儿就会逼着她给钱,不给钱就又哭又闹。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女儿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孩子和游戏高手进行比赛。当女儿有不懂的地方时,母亲便为女儿买来电脑书籍。最后,女儿最终对游戏失去了兴趣,而迷上了设计游戏程序。这个女孩慢慢成为了一个电脑软件高手。

由此可见,家长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

7.放下家长的“架子”

大家都知道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家长总是持过激的态度对待孩子,则会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如果家长态度温柔,孩子自然会亲近家长,听从家长的话,顺从家长的安排,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也会变得融洽很多。相反,如果家长一直摆出教育孩子的架势,即使家长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突破口,往往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看来,你还是要教训她,要求她这样或那样。因此家长要先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她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再默默地引导孩子,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8.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

习惯培养毕竟要体现在具体行为上面,因此,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和限制。在一定的时期内,家长光引导孩子是不够的,当看到孩子出现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还是要及时地进行改正。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正确行为往往来自于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经过严格训练,并最终强化成正确行为。但是,一次偶然的行为还不能称之为习惯,要把正确的行为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最终才能使正确的行为定型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此时,好习惯才是形成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具有某种不良的习惯,也需要通过改变认识来改变行为,但光是认识改变了,依然不能保障这个人能有正确的行为。例如,一个女孩跟别人学会了吸烟,她虽然已经认识了吸烟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她依然不能控制自己吸烟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对她进行强制训练。

所以,在好习惯的培养中,训练是特别重要的环节。有的女孩因为年龄还小,对一些事情还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比如,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女孩,家长与她讲饮食均衡,她是听不懂的。但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依然要培养她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时,家长可以先对孩子进行强制训练。比如,很多幼儿园都有搭配合理的菜谱,孩子们每天根据幼儿园的安排,进食不同的食物,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习惯了各种饮食。

对于有些习惯,可以先进行强制训练。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回家以后要先洗手,如果直接跟孩子讲道理,讲细菌是怎样来的,危害有多大,太小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如果家长给孩子一个要求,要求她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就会渐渐形成习惯。等到孩子大些的时候,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就更能够遵守这些习惯。所以,有时家长未必一定要等孩子理解了才去要求她做。

9.不能对孩子要求和命令过多

严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命令过多,处处限制孩子,甚至斥责辱骂孩子,一直唠叨个没完。这样的家教环境很容易使孩子渐渐积怨,产生反感,不想听也听不进家长的话。

家长要求孩子听话,绝不能把孩子当作大人的附属品进行驯化,而是要培养孩子具有顺应环境的能力,按教育的客观要求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有一位小女孩的父亲因为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对抗行为比较严重,他想出了很多“招数”来教育女儿。

比如:如果小女孩挑食,连牛奶也不愿意喝,父亲就给她买来很多颜色的苦药片,告诉女儿,小孩子的成长必须营养全面,如果蔬菜水果不吃,就要吃这些药片;或者告诉女儿,看电视会劳累,损伤眼睛,看电视就必须补充维生素,如果不吃蔬菜水果,就不能看电视了。以此类推,还有很多类似的方法,多提供给孩子几个选择,让她觉得家长希望她做的那件事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当遇到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对抗行为时,家长千万不可强行命令孩子,或者用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服从。如果那样做了会影响孩子的心情,即使孩子勉强去做了,肯定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还会更加激起孩子的对抗行为。这样家长教育失败的次数多了,最终会导致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教导,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及对抗行为,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选择,考虑到孩子的更多意愿,把沟通建立在与孩子的平等关系上,找到适合双方都满意的办法来才是上策。

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即“条件训练法”。这种训练的第一阶段,家长要主动参与孩子喜欢的一个游戏,同时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努力做到不给或少给孩子指示、命令,让孩子握有主控权。如果孩子与家长玩得很好,家长就要赞赏、鼓励孩子的合作行为;训练的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家长可以主动要求孩子去从事某项活动,并给她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家长的要求。当孩子按照家长的意见行事,并配合得好、完成得快时,家长应给予鼓励;如果孩子发脾气,不合作,那么家长就可以停止游戏,并且明确告诉孩子是由于她不听话游戏才停止的,直到孩子接受家长的要求、答应一起合作为止。这种“条件训练法”如果运用得好,也能帮助孩子克制自己的坏毛病,逐渐形成好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