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蛋白质有遗传信息作用吗
1967年,英格兰的康伯顿“羊搔痒病”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羊搔痒病”病原体抵抗光辐射的能力特别强。在一般情况下,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很容易被光辐射损伤,然而它们对这种病原体却影响不太大,难道这种病原体没有DNA和RNA吗?
事隔20多年之后,这个问题又被提了出来。1982年,美国动物病毒学家斯坦列·普鲁森从动物脑中提取出具有感染性的液体,他先用能破坏蛋白质的各种方法处理:用蛋白酶处理(能分解蛋白质);再用十二烷基硫酸或钠苯酚处理(能链蛋白质失活);又用焦磷酸二乙酯处理(对蛋白质有化学修饰效应)……结果这些方法都能破坏其感染性。接着他又用能破坏核酸的各种方法处理:用核酸酶处理(能分解核酸);用锌离子处理(能催化RNA的分解),结果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使其感染性减弱。
显然,这些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凡是能破坏蛋白质的因素能降低病原体的感染性,凡是能破坏核酸的因素对病原体不起作用。
于是普鲁森指出;这种病原体中检测不出核酸,很可能根本不含有核酸。
自然界里竟然会有不含核酸的生命体。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现代分子遗传学上有一条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圣经”:任何生命体都具有遗传物质核酸。按照经典的观点,这条“圣经”是可以理解的,DNA和RNA这两种核酸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它携带着遗传信息,在生物体代代延续的过程中,保持着生物性状酶相对稳定性,没有核酸的生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生物学家常说,没有核酸就没有生命。
那么,“羊搔痒病”病原体中没有核酸存在,这样的生命体又怎么能自我复制和传宗接代呢?
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说:病原体中的蛋白质代替核酸担负起传递遗传信息的重任,蛋白质在复制时,直接以蛋白质做模板,合成新的蛋白质分子,即从蛋白质到蛋白质。蛋白质能自我复制,遗传信息也直接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
这种假说显然是“离经叛道”的,与分子遗传学上的“中心法则”大相径庭。
如果“羊搔痒病”病原体真的只含有蛋白质,那么对这个“金科玉律”般的中心法则,就要重新评价了,说明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另一种蛋白质复制模型。
当然这个假设是否正确,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