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误食中毒的处理
儿童意外事件中最常见者就是误食了。凡是幼儿伸手可及的物品,都有可能被放入口中或吞入胃内,轻微者如肥皂、洗洁精、纸屑,严重者有硬币、化学药品等,不胜枚举。
因误食物品性质不同,幼儿所表现出的症状也轻重不一,严重者即使是误食了一小口亦有生命的危险,因此,负责照顾幼儿者不可大意!
1.如何判断是否误食中毒?
在以下情况时,要怀疑宝宝是否已吃了有毒的东西:
(1)宝宝身边有用来装有毒物品的容器,而且封口已被打开了。
(2)宝宝的手、嘴、呼吸气息及衣服上有药剂的异味。
(3)突然的身体不适,包括:脸色不对、恶心、呕吐、神志、精神异常等。
如有上述任何一种现象,而仍有疑虑是否宝宝真的误食了,那么就需要采取下列的步骤。
①观察有无紧急的生命危险:宝宝有呼吸困难、脸色不佳或神志怪异,除了立即施予急救处理外,要即刻送医。
如果宝宝一切表现尚无异样,则表示目前并无生命危险,不必过于慌张,以免自乱方寸。
②探询误食情形,以供医师参考。
2.吃了或喝了什么?
量有多少?(量的估算有时的确很难,但如果只剩空容器时,则以最坏的打算来处理,亦即全吃了。)
何时发生?(以评估被胃肠吸收的情形。)
如何发生?(以作为将来预防的参考。)
以上这些资讯对后续的处理帮助很大。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带着留存的容器或物样,以供医师处理时参考。
如果一时无法判断,可先打电话请教您熟悉的儿科医生,或直接与毒物咨询中心联系。
婴幼儿的误食,因为变化很快,且本身耐力较差,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不论孩子吃了什么,最好即刻送医。
3.是否需要催吐?
催吐的目的在于:将误食的东西由胃中呕吐出来,以免被胃肠吸收。但在某些情况下是不需要额外催吐的,盲目的加以催吐反而会造成其他危险,分别说明如下。
无毒性的物质:温度针的水银、粉笔、蜡笔、蜡烛、化妆品、胶水、糨糊、墨汁等,如果误食量不多的话,只需在家观察宝宝的情况即可。
误食超过2小时,东西已进入肠管就呕吐不出来了。
误食强酸、强碱后,呕吐会造成再度的伤害。因为在吞食强酸、强碱的当时,患儿的口腔及食管就都已受到严重的灼伤了,如果再硬行催吐,将会使这些刺激物质反流出来,对食管再伤害一次,或甚至因剧烈呕吐的动作,使胃及食管破裂穿孔,情况更不可收拾。
误食易挥发的物质,如汽油、去渍油等:此类易挥发的物质在胃肠中是非常安全的,顶多只会引起胃炎及腹泻;一旦催吐出来后,后果却非常严重。因为此类物质的特点在于表面张力很小,在口腔内很容易扩散,且最危险的是非常容易侵入气管及肺内,破坏肺内的组织,引起严重的肺炎及呼吸困难。
容易抽搐的患儿,呕吐的动作容易引发再抽搐。
神志不清者:此类患儿咽喉部位的肌肉协调控制很差,呕吐物很容易呛到气管内,造成更严重的危险。
4.如何帮助孩子催吐?
一般在家里,父母有两种方法来为宝宝催吐:
(1)人为催吐
①将大人手指(示指)伸入幼儿的咽喉深部,稍微搅动一下,如此即可达到刺激舌根及咽喉而诱发呕吐,然后在其呕吐的刹那,使幼儿头下脚上,脸面朝下。
②使幼儿的身体重心置于大人的膝腿部,脚上头下及面朝下,然后由下方将手指伸入咽喉内进行刺激而催吐。
以上这两种催吐姿势,可防止呕吐物倒吸入气管中的危险。
注意:切不可盲目地使用筷子或汤匙柄伸入幼儿咽喉刺激,因可能伤及内部脆弱的黏膜,引起更多的问题。
此外,有时可让患儿在催吐前,先饮用一些牛乳或清水,100~200毫升即可,以达到下列目的。
可中和胃中的有害物质,但误食酸、碱及挥发物质时则不可。
使催吐效果较完全,因空空的胃是吐不出东西的。
(2)药物催吐
目前市场上常可看到一种家庭常备的催吐药:吐根糖浆(ipecac syrup),甜甜的口味,其催吐效果很好,几乎家中有幼儿者都会准备,以应不时之需。
一般使用剂量约为:每千克体重喝1毫升,所以1~2岁者用10毫升,3、4岁者用15毫升,通常于饮用后20~30分钟可有呕吐产生,如没有,可再服用1次,其催吐效果达95%左右。
(3)洗胃
由口或鼻孔插入胃管,再用温的清水不断地进行冲洗,直到变成清澈的溶液为止,这亦是可使有害物质排出胃的方法之一,但因需要专门的技术及装备,因此一般家庭内并不适用。
注意:不论是再好的催吐或洗胃方法,最后大概只能排出一半左右的胃内容物,也就是尚有一半的有害物仍可存在胃内,所以即使正在催吐或洗胃的时候,还是要同时立即送医,以便做后续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