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生宝宝为什么会出现黄疸
一句话解答
有的宝宝刚出生时,皮肤的颜色红润,但喂母乳后不久,就发现皮肤变黄, 这可能是新生儿黄疸,新生宝宝为什么会出现黄疸呢?
专家解析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他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三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五天出现黄疸。其色泽一般较轻浅,呈浅黄色,一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黄疸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疸。新生儿发生黄疸的原因与以下生理特点有关:
(1)新生儿红细胞多,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多;
(2)肝脏功能尚不完善,参加胆红素代谢的肝脏酶的量和活性均较差,胆红素到肝脏后变成结合胆红素并排除的过程受影响;
(3)胆道排出胆红素的功能尚未完善;
(4)胎便黏稠,从大便排除胆红素的过程受影响。上述原因促使胆红素在体内堆积,7天后各项功能逐步完善,新生儿黄疸也随之逐渐减轻并消退。
新生儿发生黄疸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病理性的黄疸有以下表现:黄疸出现早,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发展快,不仅面黄、白眼球黄,可能手心足心都出现黄疸,并伴有宝宝精神差、嗜睡、不吃奶,甚至有高热、惊厥、尖叫等。黄疸过深会影响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的功能,称之为核黄疸。核黄疸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即使存活也会留有后遗症,如智力落后、手足抽搐、视听障碍、头抬不起来、流口水等等。这种病理性的黄疸称为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病情严重,如果延误治疗就会造成脑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如果黄疸发展快,程度严重必须及早到有良好治疗条件的儿科去进行综台治疗。
相关链接
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发生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有一种酶的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后3~5天左右出现,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果宝宝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但全身状态仍然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天,如果黄疸减轻就可以确定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如果较轻,可以继续吃母乳。如果较重,暂停几天母乳,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