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麦角菌
中世纪时,欧洲的一些祭师常在宗教仪式上让信徒吃下紫黑色的角状物,令他们产生幻觉。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人们发现这种角状物是麦角菌科植物麦角菌的菌核,直径约为0.6厘米,长1~3厘米,质地非常坚硬,形状像牛角,故被称作麦角。
吃下麦角为什么会产生幻觉?原来,麦角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麦角新碱、麦角胺、麦角毒碱等多种生物碱。1935年,瑞士化学家从麦角菌中提取到了麦角酸。1948年,一位名叫艾伯特·霍夫曼的科学家又从麦角酸中发现了麦角酸二乙酰胺。令人产生幻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麦角酸二乙酰胺,它是麦角酸的一种衍生物,是麦角生物碱中的一种天然成分。麦角中有毒生物碱的含量通常为0.015%~0.017%,最高的竟达0.22%。而一旦麦子中混有5%的麦角就不能食用和供作饲料了。最令人头疼的是,麦角的毒性相当稳定,可以保持数年之久,甚至连放在火上烘烤也不能使它们失去毒性。
麦角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在生长过程中,麦角菌会侵入大麦、小麦、黑麦等禾本科植物的体内,寄生在它们的子房内。当人们食用了混有菌核的麦类碾成的面粉时就有可能出现皮肤刺痒、头晕、有幻觉、感觉迟钝、语言不清、痉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昏迷,最后极有可能死于心力衰竭。
幸好,人们已经想出很多办法来防止受到麦角的伤害。比如,可以先用肉眼认出并弃去麦角,或用机械的方法除去麦角。利用麦角和麦穗密度的不同,还可以用25%的盐水漂去麦角。当然,最保险的还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检验面粉中麦角的含量。此外,在翻地时可深翻土地,使菌核不能萌发;也可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更可以清除麦田内外的野生寄主。
在医学上,人们已经将麦角作为药物使用。比如,麦角制剂常可作为子宫出血或内脏出血时的止血剂,而麦角胺则可以治疗偏头痛和放射病。
令植物学家感兴趣的是麦角菌侵染寄主的形式。麦角菌分布在欧洲、埃及、中国以及美洲一些地区,寄主达35属70多种之多。它们是怎样进入寄主体内的呢?麦角是落地过冬的,当春天到来、寄主开花时,麦角菌的菌核正好萌发成红头紫柄的子座,每一个菌核竟可以长出26~30个子座。每个子座又会长出一层排列整齐的子囊壳,子囊壳内是许许多多的子囊。每个子囊含有8枚针形的子囊孢子。这种孢子质轻,易飘散,遇到了气流、雨水或昆虫,就被传播到麦穗上萌发成芽管。当芽管侵入麦类植物的子房时,就会长出菌丝。这些菌丝很快充满子房并又生出许多分生孢子。这个时候,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麦角菌的菌丝居然分泌出了蜜汁!这种蜜汁溢出子房,吸引蜜蜂和其他昆虫前来采蜜。当这些“昆虫媒人”飞到麦穗上时,就把分生孢子带了过去,无意之中播种了祸害。最后,当菌丝不再产生分生孢子时,它们就形成了坚硬的紫黑色的“牛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