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当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借飞沫由空气传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达到最高峰,5月份后逐渐下降。本病多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败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淤点,淤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淤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黏膜或结膜。
脑膜炎期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防治措施
注意住室宿舍卫生,经常通风,以保持新鲜空气,常晒被褥,注意个人卫生,不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流脑药物预防应限于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患者周围的上感病人和皮肤有出血点者。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流行菌群仍为A群,且大多数对磺胺药敏感,故仍可酌情采用。服药方法为磺胺嘧啶(SD),儿童每日1~2克,1岁以下每日500毫克,连服3天;亦可选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6—甲氧嘧啶(DS36)等新合成磺胺药,服药时应遵医嘱。
早期诊断和及时恰当的治疗是减少本病死亡率、防止发生后遗症的关键所在。腰椎穿刺对小儿并无害处,切不可因对腰穿有顾虑而拖延诊断,失去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不可等到出现惊厥昏迷等严重症状时才下诊断,以致治疗后出现智力减退、癫痫、四肢强直、脑积水、耳聋或精神异常等后遗症。因此,发病后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