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孕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不孕患者的心理因素,究其原因及类型,有诸多方面,大致可分为:
(1)迫切型:我国目前对不孕症的综合诊断和治疗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特别是对夫妇双方前期的诊断种类及方法很多,有些是常规的,有些则需因人而宜。在治疗方面就更复杂了,西医有西医的理论、药物及方法,中医有中医的理论、药物及方法。总的来说,各有各的道理,也都有成功的先例。不过,不同情况的病例对不同药物及方法的反应不一样。所以,能够做到对症治疗,而且能有较好的效果,这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同的愿望。但其结果很难预料。对于患者来说,更不知哪家医院、哪个方法更适合自己,只能是“有病乱投医”,期望能碰上一个吧!有的花费近10万元,效果甚微,甚至没找到不孕的主要原因所在。这些“苦果”只有自己来吞咽!
(2)压力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多以家庭组合式为一体的传统国家。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观念认为,似乎没有孩子的家庭即为不完整家庭。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的改变,随之也出现了很多不想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但这种“丁克家庭”经过一段时间后,既经不起社会的“考验”,又不情愿地加入到“传统家庭”的行列之中。这种转变有来自社会外来的压力,如老年人企盼能早日见到第3代,亲朋好友之间的劝说,以及一些爱管闲事的人在背后的评说;也有来自夫妇双方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基础的改善等很多因素。但生儿育女毕竟是夫妇双方的事,如果想要就能幸孕,那会皆大欢喜;如果想要没有幸孕,将会痛苦万分。一些患者感叹:他们活的很累、很苦。似乎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而活着。为了早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了早日能抱上自己活泼可爱的宝宝,他们便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3)伤心型:在求医的道路上,他们在奔走、在寻求、在等待、在企盼,希望“奇迹”能降临到自己头上。而这种期望值过高的结果往往是失望值更大:要么没能找到不孕(育)症的真正原因,要么找到原因又无法医治;有个别人越查病因越多,病越治越严重;有女方原来还有月经,治疗一段时间后,月经越来越少直至闭经;有男方原来少精、弱精,治疗一段时间后甚至无精。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疾病发展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没能对症治疗的结果。但对患者来说,经过如此多的打击、失败,他们已经到了极度伤心的地步。
(4)恐惧型: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医院的服务质量上看,各地稍大一些的医院门诊量都很大,而不孕症的专科又不多,很多妇产科的大夫、专家都是在看妇科的同时兼看不孕症,这样一来,不可能对不孕症患者有什么“优待”,没有时间仔细讲解,此时医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医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是不知不觉地使患者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见到医师首先是精神紧张,头脑发木,想说、该说的话一句都想不起来,也说不出来了。医师往往几句话就结束了这些求医者为看病耐心等待医师见面而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些人看了几年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能不能治。这种心理压力往往会造成内分泌的紊乱和失调,直接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5)破裂型: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生活的夫妇,一些夫妻感情受到影响,生活上出现障碍。有一位河北省农村妇女几个月前还预约要来看病,但还没等来,就已离婚。这种现象在城市里也时有发生。这些悲剧的产生,有感情基础问题,有传统观念影响,还有社会舆论的原因。多数女方是弱者。
(6)愚昧型:主要是社会正面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很多人对最基本的医学常识不够了解,对性知识更是缺乏。因此,有一些人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造成了不应有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中都存在,有待于国家的教育部门和宣传媒体给予足够的重视。
(7)失望型: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宣传、广告、偏方、谚方,的确让人难以识别其真伪。患者求医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科学是有理有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新科技将逐渐应用到实践中,很多疑难病症也将随之得以解决。
(8)绝望型:由于难以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对生活失去信心。
上述类型表现出一些不孕不育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人体的性腺轴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睾丸)组成,心理因素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水平,很多疾病的产生的根源,即来自某种或某次精神打击的结果,从而造成自身生理功能的紊乱,内分泌失调,女性会直接影响自身卵巢、卵泡、子宫的发育,进而影响生育。
如果在治疗不孕不育症的同时,再配合上心理咨询及治疗,将对不孕不育症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有些人的疾病原因可能是次要的,而心理因素是主要的,一旦心理障碍排除,很快就能达到受孕的目的。有的夫妇结婚多年不孕,女方心理障碍较重,男方也有一些想不通的地方,经过心理咨询后很快就怀孕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有些多年不孕的夫妇当抱养1个小孩后,自己很快就怀孕了。其实,这里有很大原因是精神放松的结果。
有思想负担的夫妇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面对日益富裕的现实生活,面对美好的人生,首先做到自我调节,用精神战胜疾病,排除外界干扰,客观、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