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仅仅是单纯的一门技艺,还是应该成为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绘画是否对所有孩子的心智培养都具有普遍作用?很多年来,人们都在讨论这些问题,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实验。
如今,这个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答案:绘画的确是智力教育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由于绘画几乎完全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快乐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他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善,所以绘画是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孩子多画画,也有助于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孩子时常会自发地描绘他周围的人物、房屋、树木、动物、景色等,如果有纸和笔更好,如果没有的话,他就会找一些绘画工具,如小石块、小木棍等。孩子这种强烈的喜欢模仿的倾向,就和人类最早在山洞或岩石上进行绘画一样。如果孩子会努力地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通过画笔或其他工具画出来。那么这就像是一种信号,希望父母和老师培养他在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没有哪件事情比这更能让人感到兴奋的了。然而,能否真正借由绘画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能否真正利用绘画开启孩子的观察能力、描摹能力、色彩感知和空间感知能力,则需要恰当的方法。
如果父母和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绘画或者运用的方法不恰当,那么会使孩子什么都学不到,甚至可能会断送一个具有极高绘画天赋的孩子的前途。这就好比原本一块上佳的材料和一个完美的设计,如果遇到一个技艺十分糟糕的木匠,他可能会将一切都搞砸。
所以,我们在教孩子绘画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和次序,看看这种方法和次序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智特点。
一般来说,孩子最初绘画的时候,只是对色彩感兴趣,对轮廓反倒没那么重视。如果我们允许孩子在一些图案上涂上他喜欢的色彩,那么他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其实,不只是孩子喜欢色彩,很多成人也很容易被色彩吸引。
孩子最开始绘画的时候,我们不要让他去画一些繁复的形式,不然的话,他很快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慢慢失去信心,进而放弃绘画。而且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先色彩后形式”的做法。
所以,我们应该先让孩子填涂一些图案,然后让他尝试一些简单的形状,再慢慢由简到繁地让他去练习。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努力表现一些有趣的事物。孩子一开始也许画得不够准确,这没有关系,因为这是符合演化规律的。随着孩子画得越来越多,他模仿的东西将越来越接近现实,从而激发他绘画的积极性。
其实,绘画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孩子是否创作了一幅画,而在于他在绘画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比如手指、眼睛、思维等。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会具备辨别颜色的能力,还会使双手学会控制和保持平稳。所以,即使孩子画的形状非常古怪,使用的色彩非常刺眼,色彩搭配得很混乱,也无所谓。
在这个阶段,有的父母会让孩子照着一定的样子“描图”,这样会让他从小就失去自己选择描摹对象的机会;还有的父母一开始就灌输给孩子一些直线、曲线、复合线等晦涩难懂的概念,这会让孩子对绘画望而生畏,使他很快感到厌倦,从而导致他对绘画失去耐心和热情。
我们只要依据上面的一般原则去做,等到孩子的手能够平稳地拿住笔了,同时对比例的概念也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透视”课了。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吓人,但这是每个孩子都喜欢也愿意去做的事情。
“透视”课的具体教法是:
先把一块透明的玻璃垂直放在桌子上,在玻璃的一面放上一本书或被子等小物品,让他透过玻璃看对面的物体,保持身体不变换位置、眼睛不移动的状态,然后用墨水在玻璃上按照物体的形状点上点,再把这些点依照物体的轮廓连成线。从孩子这边看过去,用墨水画好的线要盖住原来物体的轮廓,使它们完全重合。最后在玻璃后面放一张衬纸,这样一来,玻璃上的墨水画就能清晰可见了。这时,再让孩子比较玻璃上的画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区别。他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形状相似。
这个方法旨在培养孩子仔细观察对象,并把对象描摹下来的能力。慢慢地,随着孩子的绘画技能越来越熟练,他就不再需要那块玻璃片了,而是会自觉地去描摹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
对于孩子来说,绘画的兴趣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孩子以后是否会在这方面长期发展下去,但是鼓励和培养这种绘画兴趣对他是有益的。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可以在自然笔记中施展他的绘画才能,会兴致勃勃地为自己插图、装饰;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比如,亲手制作送给父母或朋友的生日贺卡,亲手制作送给生病的亲人的慰问卡片,等等;还可以用绘画来讲故事,在家庭通讯上记事。孩子每一次运用绘画才能,都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