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妇女妊娠后很不注意营养,只求吃饱,不求吃好;近些年来,在一些生活水平提高比较快的城市居民中,妇女怀孕后,又大吃营养物品,鸡、鸭、鱼、肉不断,吃得肥肥胖胖的;也有少数妇女,为了保持自己的苗条细瘦的身材,或者惧怕胎儿长得过大,造成分娩时痛苦,就不敢多吃东西,甚至不敢吃饱,更不用说吃好。
以上种种做法,都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对孕妇、胎儿以致对分娩后的婴儿是不利的。实际上对平常人来说,吃饭还得讲究科学性,讲究原则,否则对健康不利,甚至吃饭也会吃出疾病来,孕妇比平常人更应注意饮食。妊娠期饮食的原则如下。
(一)摄取平衡营养
摄取平衡营养是个重要问题。营养就是通过摄入身体内所需的物质来维护机体的健康和正常功能。人体是一个由许多器官、组织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包括骨、肉、血液、毛发、指(趾)甲等,其功能不同,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其所需供给的营养也就各异。这就决定了人必须吃多种食物,并通过不同食物所含的不同成分来形成和补充身体的各种成分。
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重视摄取营养的平衡。战国时代的中医古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大意是:民以食为天,即人活着就要吃饭,或者说就要进食。吃饭是人生存的最大需要。而吃饭需要五谷(米、小米、麦、豆、黄米)、五菜(葵、韭、藿、葱、菘)、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枣、李、杏、栗、桃)、五味(辛、甘、酸、苦、咸)的相互配合。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人的饮食应该由多方面组成,人应该吃由多种食物组成且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的复合食物。
近代一些西方国家的营养学,不适当地夸大了某些营养物质的作用,特别是针对过去劳动强度大、物质缺乏,常常患营养不良的状况,提出了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三高”进食原则。有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这种理论是有很大片面性的。其主要缺点是,不符合人体的多种营养素的需要。强调了“三高”食品,必然忽略或减少身体所需要的其他营养物质,这就使本应处于平衡状态的人体失去平衡,结果使人患病。比如,欧美人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肥胖症,就与“三高”饮食有关。我国近年来患中风和糖尿病的人增多,也与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有关。
平衡饮食,可以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各部分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各部分都正常地发挥功能。平衡饮食,也能保证孕妇向胎儿提供不同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素,从而保证胎儿各器官、组织都正常形成,正常发育。这也就保证了胎儿的无畸形和健康出生,并为以后的发育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建议孕妇在饮食方面应注意适量吃些瘦肉、鱼、蛋、乳类各类豆制品、海产品、谷类、水果、蔬菜以及动植物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蛋白质、糖类、矿物质、微量元素、脂肪、维生素的摄取,保证平衡饮食。
(二)注意食品的多样化和适当搭配
从某种意义上讲,平衡营养来自食品的多样化。只有摄取多样化的食品,才会有利于营养的平衡。吃东西可能有个人的爱好,比如有的人爱吃大米,不爱吃玉米。也因为地区不同,产大米多的地方的人们就习惯以大米为主食,产麦子多的地方的人们习惯以白面为主食。在副食上个人的爱好就更复杂了,有的不吃肉,有的不吃香菜,也有的不吃粉条。这样,从客观或主观上,就形成了偏食。由于各种食物都含有自己特殊的营养素或营养成分,因此,吃不同的食物,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吃的食物品种越少,所获得营养物质越单调;吃的食物品种越多,所获得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的种类就越多。一般来说,不同营养物质或营养素的综合作用,会使机体处于较为稳定的动态平衡。这样,人就不易因营养不平衡或代谢不平衡而患病。因为人体各器官、组织都获得了自己所需的物质,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作用就可以发挥正常。孕妇更是如此,除本身各器官所需物质得到满足外,还有供应胎儿营养素的问题。胎儿各种器官和部位所需物质得到了充足供应,当然就会发育正常。
食物的多样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营养价值的互补作用。例如,当吃一种生理价值较低的蛋白质食物时,其生理价值就是这种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本身;如果吃两种生理价值较低的蛋白质,则因两种蛋白质所含成分不同而形成“取长补短”的作用。这时,两种不同蛋白质相合的生理价值会更高于其中任何一种蛋白质的生理价值,这样就提高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从其他营养成分看,也有这种作用,例如,孕妇和幼儿为了补充钙而吃含钙较多的食物时,如果身体本身缺乏维生素D,食物中的钙就不能很好地被身体吸收,当然也就不能起到对身体补钙的作用。
对食物进行混吃搭配,也会起到吸收多种营养素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食用方式。例如,用土豆炖牛肉,既可以减少牛肉的油腻,又可以获得土豆中的营养素;蒸玉米面馍时加生黄豆面,使玉米的营养价值和味道都有很大改善;蒸大米饭加上豇豆或红小豆,以及二米粥、豆稀饭、白面与玉米面发酵后蒸丝糕,都是很好的搭配,可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在蔬菜方面,也可以根据寒冷与温热性质的不同互相搭配,如炒菜时茄子加蒜是很好的搭配。一些讲究的厨师,做菜时很注意一个菜中各种颜色的搭配,这实际上也是食物种类的搭配,它不但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同时也是丰富的营养成分与五颜六色的形式的很好体现。最好不要单炒或煮一种食物,那样不但营养单调,也很难诱发人们的食欲。
(三)多食用清淡植物性食物
孕妇要多吃清淡植物性食物。孕妇腹中的胎儿器官处在刚刚形成的时期,这时母体对胎儿所提供的营养是否符合胎儿发育阶段的特点以及所需要的营养品种,将对胎儿的器官和组织形成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母体对胎儿所提供的营养成分是否容易被吸收,也很重要。这是因为,人类胚胎在母体的10个月中,从卵子与精子结合的受精卵到胎儿降生,是从低级逐步进化到高级的过程,从进化的过程分析,向胎儿提供营养的母亲也应当以吃容易消化吸收的植物性食物为主。
有资料证明,孕妇以食用清淡的植物食物为主,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孩子降生后会显得更聪明,富有天赋。
动物实验表明,如果食物中肉食成分过大,即动物蛋白质含量过高,大脑产生的血清素就会降低,这时,便会因脑血清素含量低而不能正常地调解人的睡眠和情绪;相反,糖类含量丰富的植物性食品,却能提高血清素值,当大脑中血清素值高时,就能起到对情绪的镇静作用。情绪能够平静下来,行为自然能随之富于理智,能够有所节制,甚至能做到稳定、斯文,从而也就能真正地坐下来,呆一会儿。注意力能够集中了,认字、学画、练琴、听故事也就能坐得住、听得进了。所以说,粮食、蔬菜等糖类含量丰富的食物,是妇女孕前、妊娠中、哺乳期的最重要食品。这一点,妇女必须十分重视,并努力贯穿于日常的饮食生活。
(四)注意摄取微量元素
可以这样说:人体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不同的化学元素在人体内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人体细胞,或者说人体的器官、组织、骨骼、体液的主要物质,就是由碳、氮、氧、氢、硫等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在体内含量很多,称之为宏量元素。与宏量元素相对应,体内还有一些含量很少的元素,一般称之为微量元素。
一般来说,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的品种主要有:铁、锌、铜、锰、铬、钴、钼、碘、氟、硒等。
微量元素在营养中比维生素更重要,因为它们不像某些维生素那样能够在生物体内合成。这也就是说,微量元素只能靠日常的食物供应,而且,这些日常的食物还必须是没有经过精制的或过分加工的,因为,食物中的微量元素极容易通过精制或不合理的加工损失掉。因此,营养专家主张,吃粗面、粗加工的米和比较完整的蔬菜和水果,道理就在于多供应人体一些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参与代谢、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增进智力等许多方面都不可缺少。如果我们能做到饮食多样化,做到多吃自然食物,少吃精加工食物,一般不会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症。这就更要求孕妇不挑食、不偏食。当然,人体内微量元素过多也不行,略多一些,可能不会影响身体的功能,如果太多了,会造成中毒。专家指出,在正常情况下,不盲目地随意吃微量元素的药物制剂,也不随意进补,一般不会出现微量元素过多现象。
(五)饮食要做到定时定量
定时定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今天饭好,多吃了一些。”过年过节、改善生活、遇上自己爱吃的饭菜都会比平时多吃一些。多吃一些是可以的,不是要求一点不差的定量,不过有些人进食量相差很多,吃得过饱,对人体就很不利了。
说吃饭应该定量,是指应该给自己的饭量规定一个范围,一般维持在这个范围内,根据情况进行一些增减变化是可以的,而不是要求不分各种情况始终保持一个固定的量。当然,饭量变动的范围应该尽量小些,加倍的食量,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对于孕妇来说,定量饮食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孕妇吃饭不知道控制,饥一顿,饱一顿,对胎儿的营养供给也会随之出现不正常状况,这会影响胎儿的均衡、正常发育。也就是说,孕妇在怀胎内10个月的饮食,也要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地、微量地增加。在这种原则下,孕妇不要怕孩子营养不足而过量多吃,因为过量摄取营养,对孕妇本身及胎儿都不利。增加营养应从饮食多样化上下工夫。当然,有些孕妇怕胎儿太大或怕自己身子长得胖了不美观,而不敢吃足应吃的饭量,对胎儿和孕妇本身更是不利的。为了不使自己的身体过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活动,这会是有利的。
饮食定时,就是要求孕妇养成准时吃饭的习惯。因为人的各个器官基本上是按时间程序有规律地工作的,就如同人们到时要上班下班一样。各种食物在人体胃肠内停留的时间也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所以到了一定时间人就会出现饥饿感。这时,血糖下降到较低的程度,可使人心慌意乱,甚至四肢发抖。如果孕妇经常出现类似情况,无疑会发生胎儿营养供给不及时的情况。孕妇担负着向胎儿提供营养物质的任务,所以,必须按时进餐,尊重代谢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