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学生正在学习”那是谁也不会怀疑的。但如果说“一个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正在学习”,大家可能会怀疑或表示惊讶了。也许有人要问:“一个新生儿怎么会学习呢?”或“我从没见过新生儿能捧着书本念书的稀奇事。”
其实,这里有个误会,那就是对“学习”一词的理解不一样。念书、做作业当然属于学习,但学习不等于念书做作业。
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包括上课、阅读和完成作业等。另一种是广义的学习,其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一切动物的行为(包括人类的行为)的习得。例如,孩子从不会吃饭到会吃饭,其中包含着学习,而一只鸽子从不会送信到会送信,其中也包含着学习。
从广义的学习来看,新生儿肯定具有学习能力,而且,如果我们把检验学习的标准稍稍放低一些的话,就会发现新生儿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试验。在试验中,研究者将一个新生儿放在摇篮里,并用一种专门的装置记录孩子的头部运动方向和运动程度。刺激物是两种声音,一种是乐音,由乐器发出;另一种是噪声,由蜂鸣器发出。当乐音响起时,只要孩子的头向右转,他就能吃到可口的糖水;当噪声响起时,只要孩子的头向左转,就可以吃到糖水。如果小孩子最终真能像试验者预料的那样,那么说明新生儿有能力分辨乐音和噪声,并将声音刺激与糖水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新生儿具有进行学习的能力。
试验的结果是肯定的,它支持了设计时的预想,新生儿只要近十次的尝试,就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取得糖水,我们可以想像,当小孩吃到甘甜的糖水时,一定心满意足。然而,正当小孩“得意洋洋”地品尝糖水时,试验者却别出心裁地想“捉弄”一下孩子。于是原先的规则完全变了,当乐音响起时,孩子的头向右转不再能吃到糖水,而只有向左转时才能吃到糖水。噪声与糖水的联系也正好与原来相反,结果孩子上当了吗?
确实,开始时,新生儿仍像先前建立起的那种模式反应。当乐音响起时,孩子的头固执地向右转,指望还能得到糖水。孩子受“骗”了,他显得有点委屈,也有点激动。然而,孩子最终也还是聪明的,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一再被骗下去,用不了多久,他识破了大人的“诡计”。当乐音响起时,他的头不再向右转了,而是转向左边去获得美味的糖水,当噪声响起时,头转向右边,他又成功了!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这一过程中摆在孩子面前的任务。首先,要作出正确的反应,新生儿必须能听到声音,并能分辨这两种声音之间的区别,其次,他还必须分清头部转动的方向(向左或向右),再者,他也必须分清声音和头转动之间的关系。新生儿能把这些原本没有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不仅说明新生儿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说明其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新生儿所有的种种出人意料的能力,正是专家们提倡大力开展早期教育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