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许多低年级家长为孩子记不住语文中的字、词而焦虑。的确字、词的积累,对孩子三四年级后写作和阅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考试中写作的部分,文中需要运用生动、有趣的字、词。如果当时一下子想不起来,只好用其他很平常的词来代替,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如果孩子在作文中很好地运用好词、好句,会使一篇文章非常生动,同时阅读的人也会被感染。拿老师的行话来说,就是文章立得起来。再说语文原本就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高年级数学的应用题的解答就能充分表现孩子对数字语言的理解能力高低。我们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学了许许多多东西。最终真正用得上的之一就是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
如何让孩子能消灭生字、词,让孩子很好地驾驭语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相信每个家长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就如前面所说:“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冬儿小学低年级时,学习生字生词和同龄的小朋友比,记忆要差很多,前学后忘。这和数学学习中的“粗心”其实是一个道理。冬儿能识字,但提笔就忘得一干二净。我在冬儿刚上学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但一学期下来只认得45个汉字,更不要说默写生字了。
想来想去,应该是孩子还小,脑子没有发育完全,对汉字不敏感,同时没有提前进行拼音学习,所以拼音、生字、生词,还有英语搞到一起,孩子搞不清楚了。后来我就用了一个笨办法,天长日久冬儿还真慢慢记下了很多字、词。到了三年级,最会用的就是动词。作文渐渐生动起来,有时看看都不敢相信是她写的。
张老师让冬儿在课堂上读给同学听。看到我就会说冬儿的写作很有特点,短小,精致,内容丰富,语言很有感染力,张力非常强。现在想想都是得益于从一年级下半年开始且没有停过的训练方法。
1.生字:方法很简单(记性好的孩子例外)
冬儿从一年级下半年开始,每天中午要把语文书带回来。刚开始她可能会忘记带,每天提醒一下,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中午冬儿弹15分钟钢琴,5分钟数学心算游戏,玩一会儿,接下来就是报听写,不能超过5分钟。时间过长孩子会厌烦、适得其反。
(1)先报昨天学过的字和词,拿一支铅笔,写不出来的字、词,就在字、词外画上一个小圈。一遍下来,再报画了一个圈的字,不会的画第二个圈。接下来一遍后,再报画了两个圈的字,不会的再画第三个圈。再报……直到全部会默写。家长一定要看懂如何操作,千万不能搞错了,会很浪费孩子时间。这可能要2、3分钟。
(2)报当天上午学的生字、词,方法同上,也只用几分钟,不会很累的(一个单元下来,再重报听写一次,方法同上)。画过的小圈千万不要擦了,通过圈的多少,可以看出孩子对不同字、词记忆的好坏,归个类。期中和期末复习时可以参考,知道重点复习哪些字、词。刚开始可能时间要用得长一点。时间一长孩子习惯于这种方法,自己上课会主动记字词。字词相对就会少很多。每天最多五分钟。对家长的要求,就是一个字词圈圈再多,也不能责骂孩子,越骂,孩子越糊涂。这个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能消灭生字生词,不会才要练,骂是不能帮到孩子学会的。
我当时是急出来的办法:不会就多报。所以天天报,冬儿天天写。现在想来才明白,六七岁的小孩儿,脑子发育不好,记字词前记后忘其实是很正常的事,表现上就和数学中孩子算术的粗心一样。原本记忆就是个不停地循环刺激脑子,强化脑图的过程。有句老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硬生生地把字给孩子刻进了脑子,想忘记也难。
2.阅读:每天早、中、晚,她吃饭时,给她读两到三个《智慧背囊》小故事,或其他故事。晚上她睡前自己再把我讲过的故事看一到两个就行了。六年,除了我不在家,没有停过一天,读完了《智慧背囊》十册,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积少成多。到了高年级肯定会厚积薄发。后来高年级冬儿自己到书店图书馆看书,现在,冬儿最爱的就是看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3.造句:这很重要,也是孩子在幼年必需的语言训练,但要无为而治。我每天晚上让冬儿给我讲个故事,可以是:①重复原来听到过的;②孩子编的③你讲了一半让孩子续下去。你做你的事,孩子讲孩子的,谁也不耽误。等孩子讲完了,把故事中出现的成语或词,让孩子造句。这个成语或词要出现在每个所造句子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如: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我们要热爱生命。
这样做,主要是想让冬儿知道,一个词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书面表达。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写作文积累各种词汇。看到现在的冬儿,这个方法的确有用。
昨天冬儿初二结束了。我去开学生休假会。老师给我看了冬儿自己写的这学期学习总结,重点讲道:“学习方面自认为还是有一套方法,背书也可以只是默写,小时候十分悲惨,一错就是一大堆,现在好多了,但在默字词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呐!”看罢更觉得小学能早点开始学习记忆生字、词和训练阅读、造句是多重要啊!对孩子上初中、高中的帮助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上面所讲的其实是一种有用的语文技能训练。唯一对家长的要求就是:坚持每一天。家长们不要为自己找借口,现在开始吧,为了你们唯一的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