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社会中,妨碍俭以养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家庭小环境的因素、家长素质和认识能力的因素以及孩子强烈的物质利益需求的因素,等等。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家长要注意克服不利于孩子俭以养德的种种不健康心理。
(一)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
有人讲,孩子的俭朴品德是家长培育出来的;同样,孩子的高消费奢侈恶习也是家长给惯出来的。但可悲的是,不少家长存在溺爱孩子的心理,但自己并不觉察,也不认识,还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孩子呢!如,孩子在食品消费上跟着广告走,广告里宣传什么食品好吃,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食品吃,孩子要多少,家长就买多少。在他们看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为了增加孩子的营养,谁还在乎买吃的那点钱呢!有的家长干脆给孩子高额零花钱,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这种无节制的消费必然导致孩子的高消费,促使孩子养成偏食、厌食和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岂不知,其背后的根子就是家长溺爱心理在作怪。这种爱不是科学的理性的关爱,而是非科学的盲目的扭曲之爱。
(二)克服补偿孩子的心理
有些家长年幼时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水平低,自己也吃过不少“苦头”。现在家庭生活条件好了,总觉得再也不能亏待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再受那份“罪”了。还有一些母亲,或夫妻离异,或长期分居,或丈夫病故,自己一人抚养教育孩子,作为一位母性,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孩子吃好、住好、穿好、玩好、用好、花好,多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以补偿自己过去的种种缺憾。似乎这样补偿一下,心理才能平衡和平静。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心理。在实践中,它极容易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生活习惯,丧失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良好品德。
(三)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
还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吃、穿、住、行、玩、用、花上,不是从有利于培育孩子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出发,而是以邻居、幼儿园和学校其他孩子为参照物,盲目攀比,其他孩子买了一件名牌衣服,马上就给自己孩子也买同样一件衣服,其他孩子家里购置了一台钢琴,自己家里也要购置一台钢琴,如此等等。似乎不这样做,就对不住孩子,也显得自己孩子矮人一头,感到脸面上不好看。这种盲目攀比的心理,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必然会导致孩子消费上的盲目从众行为,滋长孩子的奢侈之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