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与朋友交往中家长误导的具体表现

孩子与朋友交往中家长误导的具体表现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鼓励孩子与朋友交往有着诸多的好处,但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家长常常以各种借口,或过分隔离,或过多限制,或过度放任,或过分忧虑孩子与朋友交往,因而产生了朋友交往中的诸多误导现象。可见,过多限制,制约孩子与朋友交往,对其全面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他们顾不上孩子与朋友交往之事,只好让孩子自己做主了。

尽管鼓励孩子与朋友交往有着诸多的好处,但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家长常常以各种借口,或过分隔离,或过多限制,或过度放任,或过分忧虑孩子与朋友交往,因而产生了朋友交往中的诸多误导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隔离,阻止孩子与朋友交往

一些家长常常以孩子尚小不懂事,怕交“坏友”,使孩子学坏了,怕别人家的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自家孩子吃亏等种种理由,过分地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人为地隔离开来,阻止孩子与朋友交往。孩子常年生活在“三口之家”的窄小圈子里,与外面的小朋友隔绝开来,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也不能与周围邻居的小朋友玩,只好自己与电视机和玩具为伴。孩子没有朋友可以交往,有什么喜怒哀乐也无处倾诉,而现有的电视机和玩具早已玩腻,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还有的家长功利心很重,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安排过多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奥数班、外语班、钢琴班、舞蹈班、写字班等,期盼孩子一夜之间成为这“星”、那“星”的,从而使孩子疲于奔命,无时间与小朋友玩耍。这种过分隔离方法使孩子无形之中产生了孤独感以及思想封闭、不善交往、心灵脆弱、忧郁焦虑和逆反心理等。

(二)过多限制,制约孩子与朋友交往

有些家长也懂得孩子与朋友交往的重要性,但就是在实践中事事处处不放心,千方百计地过多限制孩子的朋友交往活动。例如,以主观自定标准人为地将孩子的朋友分为“好朋友”与“坏朋友”,并代替孩子“择友”,孩子只能与某几个“好朋友”玩,而不能与某几个“坏朋友”玩;对孩子与朋友交往活动的地点和内容进行限制,规定孩子只能在某个地方玩什么玩具,而不能超越这一范围去玩别的玩具。据报道:有些家长利用GPS,即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来跟踪监视孩子的朋友交往活动,引发了专家们的担忧。一些专家认为,这种做法极易刺伤孩子们的自尊心,会使其逆反心理更强,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对人格塑造极为不利。可见,过多限制,制约孩子与朋友交往,对其全面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三)过分放松,放任孩子与人交往

有些家长是双职工,工作繁忙,还有些家长长期在外地或国外工作,孩子由家中老人、亲戚或保姆代管。他们顾不上孩子与朋友交往之事,只好让孩子自己做主了。另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与朋友交往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因而采用了不干涉、不介入、不询问的过分放松和放任的态度。有些孩子不慎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打架斗殴,甚至结伙抢劫、杀人放火,直到案发,家长才大吃一惊,就是这种过分放松和放任孩子朋友交往的必然结果。

(四)过分忧虑,控制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变化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与异性朋友的交往越来越多。这本来是属于正常情况。但不少家长对此有着过分忧虑:他们怕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多了会产生“早恋”现象;交往广了会分散精力,影响正常学习;交往密切了会产生种种越轨行为,等等。尤其是作为女孩的家长,这种过分忧虑就显得更为严重。为了控制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有些家长甚至采用了因噎废食的做法,如监视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和拆看孩子的来往信件,等等,致使两代人产生思想隔阂,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