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者,即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喜好的情绪和情感。而学习兴趣,则是人们对学习表现出喜好的情绪和情感。学习兴趣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也是孩子的学习之本和求知之本。
首先,学习兴趣是孩子想学、愿学和乐学的内在动力。为什么多数孩子愿上幼儿园、愿到学校学习呢?关键是学习兴趣这种内在动力在持续地发挥作用。它对于孩子的学习活动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我们知道,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导。有了好奇心,就会萌发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欲望,学习兴趣也就在这种欲望中悄然产生。初入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往往会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有着种种的向往和期待。他们渴望结识许多新老师、新朋友,学到更多的新鲜知识,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英语、电脑,学会唱歌、跳舞和绘画,等等,从而得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当然,孩子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多个方面,有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也有物质兴趣与精神兴趣,还有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等等。对每一个孩子来讲,兴趣的广度、深度与稳定性又各不相同。而少数孩子之所以产生厌学和逃学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他们对在校学习失去了兴趣,或兴趣发生了转移。所以,家长教子求知的魅力与艺术,就是要善于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浓厚学习兴趣。
其次,学习兴趣是孩子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细致的劳动。这里既有个人的“乐学”,又有个人的“苦学”。就每一个孩子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既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又有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但不管你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都要进行学习。所以,没有长期艰苦的劳动,勤奋学习的精神,所谓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缺少对学习持久浓厚兴趣这一必要条件,所谓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必是苦涩的,也很难坚持下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对这种“乐学”与“苦学”辩证关系的真实写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好:“学习是一种要求极度紧张的劳动,它又是一种乐趣,但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和取得了成绩时,才产生这种乐趣。”
再次,学习兴趣也是开启孩子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都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精神振奋,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和创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掌握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正如郭沫若所讲的:“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实践也证明,大凡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多得益于儿童时代的兴趣,并终身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 000多项发明,得益于他小时爱做试验的兴趣;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得益于他小时对动植物的浓厚兴趣;世界杰出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诺贝尔在多个领域取得了355种专利,得益于小时受父亲影响,对炸药产生了浓厚兴趣;世界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之所以能为体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得益于其5岁时随父亲打乒乓球,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总之,学习兴趣是孩子的学习之本和求知之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