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良好习惯是家长教育训练出来的,是家庭环境氛围熏陶出来的,是孩子模仿出来的,也是家长示范和表率感化出来的。
(一)善于运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中国历来就有制定家训、家规的传统。如,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就涉及了勤俭持家、待人接物和治家修身等诸多方面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我国古代的蒙学名篇《三字经》、《女儿经》和《弟子规》,提出了许多日常行为规范,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教育部于2004年3月颁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基本内容做出了科学规范。2004年9月至12月,北京市妇联等单位在北京共同开展了“家庭文明习惯”短句征集活动。许多家庭还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家训、家规等。家长要善于运用上述这些日常行为规范,对孩子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善于抓住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人们经常讲,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娃娃抓起。为什么?就因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期。许多学者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3~12岁,即学龄前阶段和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肖春生著.《古今名人教子70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54页)在这个阶段中,孩子认识事物逐步深入,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非常强烈,各种习惯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极易接受家长的教诲和训练。此时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往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务必从早抓起,从娃娃抓起,切莫错过了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三)从一点一滴抓起,进行良好习惯的严格训练
孩子的良好习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体现在一个个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小事上。比如,“早睡早起”、“饭前便后要洗手”、“写不完作业不能出去玩”、“对人要有礼貌”等,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也很强。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靠教育,而更重要的是靠训练,靠实践,靠养成。一是从一个个小事抓起进行严格训练。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甚至重复多遍,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二是从一个个“第一次”抓起进行严格训练。孩子的一个个习惯培养,无一不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第一次做好了,就开了一个好头,再有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若干次,就形成了良好习惯。如,上学后第一次做家庭作业,家长就要明确告诉孩子“写不完作业不能出去玩”,并监督孩子这样做。以后坚持若干次,就形成了习惯。如果孩子贪玩,非要先玩后做,家长又一次次地迁就退让,这个第一次就没有开好头,第二次、第三次也做不到,良好习惯也就很难形成。三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无论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都是行为习惯的一种导向,是要孩子明确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错误的。只有导向正确了,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个个的良好习惯。四是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要勇于进行纠正和限制。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没有做到,家长就要求他必须做到。总之,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进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
(四)善于给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示范和表率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问题上,家长的示范和表率起着关键性作用。年幼孩子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都是在模仿、学习家长行为习惯中逐步养成的。家长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也是一种行为示范。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下就不知不觉地被熏陶出一些行为习惯,而且,不同的家风熏陶出不同的行为习惯。据报道:王根同学之所以荣获全国青少年最高奖励——“宋庆龄奖学金”,其名字被刻在“中国少年榜”上,与其父母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息息相关。他的父亲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其热爱事业、尊重同事的做法,潜移默化地教育了王根。其母亲是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校长,尽管事业的担子很重,但对家庭生活也是尽职尽责,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从而为王根树立了榜样。[晏红.《孩子的习惯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当代家庭教育报》2005年7月(合刊)]但由于年幼孩子知识缺少,经历短浅,缺乏是非辨别能力,所以,他们往往是未曾理解消化就机械地进行模仿、学习。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要模仿、学习;而其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也跟着模仿、学习。豆豆的爸爸没有睡懒觉的习惯,而其妈妈喜欢睡懒觉,平时的言谈中也经常流露出对双休日睡懒觉的盼望和回味。在这种情绪感染下,豆豆也从小养成了懒床的习惯。因此,家长务必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为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示范和表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