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上来说,多疑是由缺乏自我安全感而产生的。一个人若是老担心自己在人际环境中处于不安全的危险境地,如被抛弃,被戏弄,被利用等等,就难免要疑神疑鬼、忧心忡忡了。
多疑和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环境有关。倘若你孩子以前生长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里,别人让他老感到不信任,则他会把多疑变成一种习惯而融入自己的性格之中。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为此,要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你的孩子肯定会有很多优点,那么父母要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真正让他喜欢自己,接受自己。同时也要帮他认识到别人也会因这些优点喜欢他,接受他。此外,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借助自己的优点和他人建立融洽友好亲密的关系。比如,你的孩子学习好,你就要让孩子利用这一优势去和别人沟通交流,或去帮助别人,如此建立起关系必然是稳固的、持久的,不会因不自信、不安全而猜疑别人。
多疑还缘于错误的思维方式。多疑的人凡事总是爱往坏处想,先树立起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假想目标,然后搜寻证据,进行自我论证。这样越疑越想,越想越像,越像越疑,最后形成了猜疑的恶性循环。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的思维密切相关。
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积极的思维方式。凡事要让孩子多往好处想,往积极方面理解。比如,别的同学夸赞他学习好,那他就要理解成“别人在赞赏我,佩服我”,别的同学主动和他接近,那他就应将之理解成友好的象征,这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真正对自己有益的思维方式。
信任在人际交往中是重要的一环。如果缺乏信任,即使你孩子的学习很好,也会因不善于处世而无法获得成功和快乐,别人总能察觉到你的孩子是一个戒心很重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你孩子怀疑,这样下去,人际交往常会很难顺畅进行,更不要说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了。而适度的信任,是友谊的催化剂,是交往中的润滑油,不但能令他人感到温暖,而且也能令自己显得自信、大度、有涵养。当然,也不能让孩子走上信任问题上的另一个极端,盲目相信他人,对别人说的所有的话全都信以为真。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性,才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信任,如同清澈透明的清泉,它能让心的沙漠变成心的绿洲。信任,是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人格的尊重。拥有信任,心与心之间就不必存有隔阂和壁垒、嫉妒和猜疑;拥有信任,人们就会在相互激励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胸怀;信任,如同无形的手在强有力地支撑着我们精神的脊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