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妈先用本能还是职能

妈妈先用本能还是职能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孩子向妈妈倾诉负面事件负面情绪时,妈妈是首先启用拥抱接纳安抚的本能呢,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论断是非对错行使妈妈的职能呢?只不过觉得那些“好”的,不用操心它,那些“欠好”的,赶紧加油补起来。但是,妈妈给予的是重来一遍是非对错式的评判,再抡一下道德大棒。平复她的心情之后和她共同讨论下“是非对错”以及老师的评判是否过度,再谈对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提醒也许会“惊动”家长。妈妈这个角色,很有挑战性。

当孩子向妈妈倾诉负面事件负面情绪时,妈妈是首先启用拥抱接纳安抚的本能呢,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论断是非对错行使妈妈的职能呢?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工作上如此,亲子关系更是如此。

有位妈妈说:我不在乎她的成绩,不在乎她多少能干和优秀,我在乎的是她不要那么情绪化,遇到事情能好好地和我交流,不要瞒着我。

是的,我们拥有的我们都“不在乎”,我们缺什么在乎什么。

一眼扫过去,自定义一个标杆,达标的优秀的,不理,欠一点的,盯牢不放。或许是短板理论中毒太深,胡乱就套到孩子头上也不细究到底是真的欠缺还是个性使然,或者压根就是还没长到这个份上,又或许是对自己孩子定位不清,如果我们是普通的人,又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是最出色的那一个呢?如果我们是优秀的佼佼者,孩子的不如意表现又来自哪里呢?

实际上,我们在乎孩子的所有。只不过觉得那些“好”的,不用操心它,那些“欠好”的,赶紧加油补起来。把焦点都倾注到了“欠好”之上,越看越急,越多地加入个人的情绪,但越是这样,就会越漫无头绪越恐慌。

焦虑和恐慌不但破坏自身的感受力也破坏头脑的理智。这才是根本。并非我们不需要关照孩子“欠好”的部分。

孩子带回的负面事件负面情绪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的教养之道是否有失偏颇,提醒我们是否在这个当口需要告知她一些规则。它也是一个教育契机,让我们借此去学习如何在负面事件中获得正面的力量,如何用自己的力量转化她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批评,回家和妈妈诉说。妈妈了解情况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向她重申她确实是错的,老师批评得对,二是对老师要尊重,哪怕老师批评得有点过分。结束。.

孩子经历了一件负面事件,挨批了,情绪不佳,丢面子,又觉得老师过分。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未完成事件,事情前半段已经由老师完成,后半段即处理情绪的部分希望借助妈妈完成。但是,妈妈给予的是重来一遍是非对错式的评判,再抡一下道德大棒。如此,孩子失望是必然的。

未完成的部分去哪里了呢?压入内心深处,发生得多了,成为一种反应模式,下次类似的事情一旦发生,潜意识会告诉她:不要告诉妈妈,妈妈帮不了你,而且会让你更加难受。于是,孩子和妈妈主动交流得少了,即便问,也缺乏热情汇报。

静下心来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在挨批的时候已经知错了(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甚至也有了“下次不再这样”的决心,她需要的不是再次被认定她是错的,她“有罪”,而是需要一个接纳,接纳一个挨批后情绪不佳的自己,在妈妈这里感受一下“无论我如何,妈妈都爱我”。老师和妈妈不一样,有学校的老师就够了,我不需要学校一个老师,家里一个老师。我想要的是一个爱我的妈妈。

后续的尊重以及建议,如果在接纳她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渗透;如果评判再一次降临,孩子会关上自己的耳朵,甚至内心。所以,再多的大道理都没法奏效。

妈妈这个角色是基于本能基础再加后天的学习而生成的。但经常被当作一个职能来用,职责定了很多,感受都被压到角落里去,渐渐没了“地位”,渐渐失去了“功能”。

如果依着一个妈妈的本能,在上述的例子中,首先做的会是关心她现在感觉怎么样,是很难为情还是很难过?平复她的心情之后和她共同讨论下“是非对错”以及老师的评判是否过度,再谈对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此刻,当下都是情绪的事情。

一个品格优秀的孩子不会因为和她先论感受再论事情就变坏变骄变成是非不分的人。而正是父母良好的处理方式不但提高了她的安全感也会令她学习到为人处世之道,在她将来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时也能自如运用。

有的孩子表现为情绪爆发,天性如此是一种,来得快,去得快。那么和她聊聊表达方式,我们不愉快、生气、愤怒或者开心、激动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表达,试试用其他方式表达,不一定要大喊大叫大哭或者是撕扯东西。相信她在被理解的情况下会有智慧想出其他的方式,不至于惊到他人,或者伤到自己。也有的孩子情绪爆发是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郁闷心情,学校里规则多,而且老师权威大,自然不是尽情发泄的地方;回到家里,依然是一样的气氛一样的条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压抑的,没有正常渠道抒发,不受控爆发了也未必是坏事。这样的提醒也许会“惊动”家长。压抑的情绪产生的力量对外伤人对内伤己,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爆发出来略好点。

如果你的孩子本性是安静的、斯文的,爆发性的表现需要进一步观察,找原因,压抑得多了,一下子导出来,自然是比较惊人一点,那么找找压抑住的是什么,是怎么发生的,父母在其中做了什么。

妈妈这个角色,很有挑战性。智慧在于不做什么,而非做什么。参加“妈妈下午茶”的妈妈有时会恍然大悟: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会很“扫兴”地说:先学习不做,再学习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