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对于孩子来说诉求非常简单:我已经有一个妈妈了,我想有个爸爸。
祺妈晚上出门做头发,孩子交给爸爸照顾,才两个小时爸爸就打破了一直的作息和规律,虽然出门前都沟通和提醒过的。祺妈感觉放手给爸爸好难,平时这个点都已经给她洗漱好了,准备上床睡觉了。可是爸爸带着她这个点还在外面玩,又给吃东西之类。祺妈边做头发边焦虑不安,为何每次放手给爸爸,每次都出意外?
妈妈们对爸爸的各种吐槽:
只要放手给他,基本每次都出意外;
现在的爸爸大都是熊爸爸,真是中国教育和文化的悲哀;
孩子知道爸爸会迁就她,所以几乎每次都趁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提出吃零食或其他我平时不允许的事,比如长时间看电视等;
爸爸的成长远比妈妈慢,有性别的因素,更有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放手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不敢;
私底下和爸爸沟通很多次,他也知道孩子需要有一些约束和规矩,不能溺爱,可遇到事情时他就完全忘了;
有一个成熟的爸爸,真是孩子和家庭最大的幸福;
……
很多时候宁可我累点,也不愿意常让爸爸带,孩子连续跟他几次后明显不同,孩子会很疏远我;
爸爸的教育也许要比妈妈宽容和大胆,但是违背原则和粗心那就伤不起了。
要爸爸改变,难,爸爸年纪都大了,靠外界改不了,男人只有自己碰到大坎,才会一下子开窍。
相当大一部分爸爸是太随性,这是事实,我们同事也聊过这个话题。
做妈妈都这么累了,还要做丈夫的心理咨询师,把他改造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完美男人,实在是给自己没事找事,还是省下时间改变自己好。
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吧,就接纳和多担当吧,这也是女人自身的一种成长。我用带孩子的方法鼓励爸爸,有效。大概男人有时也像孩子吧!
其实咱们很多爸爸就是这样被我们妈妈自己推出孩子教育视野的,爸爸们为了家庭的和谐,大多都会选择逃避。
妈妈觉得自己是主宰,其实爸爸很随性。
小朋友已经有一个妈妈了,不需要再来一个妈妈,她需要一个爸爸。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一内一外,老天爷预设了“两极”来平衡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的家庭教育,一位母亲,一位父亲,共同养育孩子成长。事实并非如此,父亲缺位并不稀奇,有的是从未有心进入过这个角色,有的是生生地被母亲拦在门外,有的是在笨拙中不被待见而放弃。
爸爸参与孩子的养育,这件事本身“先天不足”,比不上妈妈怀胎十月早已与婴儿建立的深深情感,孩子出生后哺乳和照顾又是妈妈当仁不让的职责。
起点本身就低,若是妈妈不拉一把,赶不上趟就显得非常顺理成章。每一个人,都会有远离“挫败感”的倾向,如果被视作笨手笨脚,那么,“少做”是自然选择。
妈妈,真是一个很伟大的词,除了辛苦孕育当好妈妈这个角色,还需要将爸爸拉到孩子身边帮助他体验爸爸的角色。当孩子一点点长大,妈妈还需要将孩子往爸爸身边推一推,帮助孩子与爸爸建立情感联系,同时,也让爸爸帮助孩子学习与妈妈的分离。这一拉一推的工作并不是每一位妈妈都有意识并付诸行动。许多妈妈等着爸爸“开窍”,也不放心让孩子和“不靠谱”的爸爸在一起。
对于小婴儿,有妈妈就够了,有奶吃,有温柔的怀抱。渐渐长大,他需要更多。是的,现代的女性很强大,似乎能给到孩子全方位的教育,比如单亲妈妈也能教育出很优秀的孩子。只是,教育权不仅仅属于妈妈,也属于爸爸——除非他放弃。如果一个妈妈觉得唯有依着自己的规则和理念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本身是有局限的——并没有完美的存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协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妈妈如此,爸爸也如此,正如古人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孩子会从两者身上汲取不同的营养,也正因为有不同,才有平衡,我们教养孩子的目标不是复制一个自己,而是协助他成为自己。
爸爸的“不靠谱”并不一定都出自“无知”,也许是一种无声的隐秘的“反抗”——所谓的刷存在感。对于孩子来说,对规则外的好奇永远都会存在。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出一点问题就在所难免了。
爸爸妈妈教育理念一致最大的好处是孩子不容易混乱,也不需要选择靠着哪边站,对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教育理念,或者,一个大方向的教育理念并不能指导孩子所有的言行细节,家庭教育中依然会有冲突,那么,是否容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呢?或者说,教育孩子,是基于父母的理念还是基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呢?
也许,对于孩子来说诉求非常简单:我已经有一个妈妈了,我想有个爸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