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很乖,是小恶魔在作怪

我很乖,是小恶魔在作怪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孩子行为的解读,可以从妈妈的几个“我”开始。但是,成年人的“超我”更加的强大,社会规则告诉她不可以,所以平衡后的自我会“表现出”不支持孩子的行为,甚至加以斥责。当我将我观察到的和这位妈妈交流的时候,她诧异但确认了这个感受。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两个我,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自然会产生两种态度:支持和批评。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关卡都做好,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猜测孩子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我很乖,是小恶魔在作怪。

请父母觉察是否在不自觉间支持了孩子的恶作剧,请父母觉察孩子用恶作剧想要表达什么,请父母允许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恶作剧体验,包括品尝后果。

凯喜欢恶作剧,把老师电瓶车的电瓶卸下藏到草坪里;喜欢打水枪,往窗外打,打到路过的一位老太太身上;坐在汽车后座上,突然开窗对边上的汽车做出“嘎吱”的怪声假装发生刮擦。

一、读懂自己

先做一种假设,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在潜移默化间得到我们父母支持的。

人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我”的形成都经历三个阶段:一出生就有的叫“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成长到一岁左右,分离出另一个我,叫作“自我”,在有自我之前,小婴儿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由此,小婴儿极需要和妈妈在一起,看不见妈妈是令他恐惧的;到两三岁,又会发展出另一个我称作“超我”,超我和规则、道德、是非对错联系在一起。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综合本我和超我之后向外展现出一个人的言行模式。

对于孩子行为的解读,可以从妈妈的几个“我”开始。每一个成年人内心也住着一个小孩,当孩子做出一些恶作剧的时候,也许和妈妈内心的那个小孩是契合的,内心那个小孩也品尝到刺激的快乐。但是,成年人的“超我”更加的强大,社会规则告诉她不可以,所以平衡后的自我会“表现出”不支持孩子的行为,甚至加以斥责。但藏在潜意识下的本我会用它自身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妈妈对孩子创意和行动力的欣赏和自豪。

有一次和一位妈妈交流,妈妈苦恼孩子的“霸道”以及在学校制造的事端,但我注意到妈妈在讲述的过程中带着一丝笑容,口吻略显自豪。当我将我观察到的和这位妈妈交流的时候,她诧异但确认了这个感受。——这并非个例。

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两个我,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自然会产生两种态度:支持和批评。超我比较强大的成年人最后表现出的自我态度是:不可以!但是,孩子是感受性的,他能够感觉到妈妈没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欣赏和支持”。孩子会更加容易被“自己感受到的”而非“听到的”所影响,之前的“妈妈下午茶”文章中分析过这一点。

二、读懂孩子

小孩子从小到大最宝贵的是经历和体验。如果我们的孩子做了一件在我们的道德层面上不能被容忍的事情,我们选择合适的方式和他交流才是首要的。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关卡都做好,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做了很多恶作剧是为了在不同的事件里体会相似的感受。恶作剧反复发生,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孩子并未真正完整体验过其中的“乐趣”。如果说一个小小的恶作剧不能让他足够体验这个“快乐”,事件就会升级,但驱动他行为的心理因素是一样的。

如何与孩子交流?以孩子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用孩子喜欢听和听得懂的方式交流。孩子的特点是带着好奇心,用感受支配行动。如果妈妈带着好奇心去询问他恶作剧时心里想什么,听一听他如何描述他感受到的快乐,妈妈也许会大吃一惊。我猜测孩子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我很乖,是小恶魔在作怪。妈妈的回应可以袒露下自己:妈妈内心的小恶魔也被激活了,我也觉得你的恶作剧挺逗的。

三、指导与合作

读懂自己、读懂孩子之后,妈妈会进入家长的角色,表达自己的态度,指导孩子的行为并明确孩子需要承担的后果。正因为妈妈之前有一个“懂”的过程,他会有比较强烈的带入感,真正地从恶作剧的好玩转换到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思考。

有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的恶作剧出自“获得更多的关注”,如果他做一件事没有获得他想要的关注,他也就没什么兴趣了。但是,也有这样一种情况,他将会制造出升级版的事件来。如果妈妈发现孩子比较喜欢恶作剧,也意味着被提醒:和孩子的互动是不是偏少?

进行恶作剧的孩子很少存有坏心眼,他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想要体验刺激的感受,对于这份能量,父母的努力方向是将它导到利己利他的轨道上。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恶魔,有的人将它养得越来越大,有的人则将它约束招安为己所用。

总结:请父母觉察是否在不自觉间支持了孩子的恶作剧,请父母觉察孩子用恶作剧想要表达什么,请父母允许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恶作剧体验,包括品尝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