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社会环境
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个人卫生、饮食习惯可影响其铅摄入,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及人口因素对儿童铅接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家庭社会环境指的是儿童生存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居住环境等。
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低收入家庭儿童血铅水平比高收入家庭儿童为高;同样收入的家庭中黑人儿童血铅水平高于白人家庭的儿童;城市儿童的血铅水平高于郊区儿童;母亲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的儿童血铅水平较高。通过调查还发现,同样的血铅水平在社会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没有什么影响,而在社会经济状况差的家庭,这一血铅水平已经对儿童的发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可见,社会经济状况不良家庭的儿童,不但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也容易受铅的损害。居住环境的工业化程度,城市的大小等都是影响儿童接触铅的主要因素,生活在大城市(人口>100万)的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小城市(人口<100万)的儿童血铅水平。
(二)生活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随着房屋装修的兴起,我国儿童铅损害的风险性和流行率也越来越大。目前室内涂料的使用在城乡已相当普遍。我国现在还无明文规定室内涂料的应含铅浓度,且工业上用铅物质作为涂料基质有其独特的优点,故相当一部分室内涂料的含铅量较高。使用含铅涂料,可使室内环境空气中的含铅量增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其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往往是铅含量较高的地方,如居住的老房子内油漆脱落,加之幼儿常攀扶墙壁、箱柜并在地上爬耍等;家庭成员中有吸烟者,经常在路边、煤堆、垃圾堆等处玩耍;缺乏家庭教育,养成不良卫生习惯,如进食前后不洗手,不良行为习惯未得到及时纠正,很少洗头、洗澡、更衣等;另外,父母文化水平低,在食物的选择及饮食卫生习惯方面不加注意,也会使这些家庭的儿童易受铅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