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容易造成铅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容易造成铅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有关健康与环境的问题,必须靠多部门综合协调,才能有效推进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工作。今后应加强多种营养素对铅毒性影响的研究。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对铅毒性特别敏感,营养素在神经系统中对铅毒性的影响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深入研究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因素,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制定预防和干预我国儿童早期铅中毒的措施。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铅中毒研究和防治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正在赶上国际研究的潮流。但是,当前缺乏针对我国区域环境特点,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研究我国铅中毒的成果;对环境因素与人体铅中毒作用机制深入研究不够;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铅中毒的新药物。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我国主要铅污染来源缺乏定量的评估。我国铅污染、铅中毒状况较为严重和普遍,大气、水源、土壤、食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知道造成危害的重要途径除工业污染外,还有含铅汽油的废气污染,铅作业工人对家庭环境的污染,燃煤污染,室内油漆、学习用品及玩具和食物摄入等途径。但是,目前特别缺乏对我国不同区域、城乡与工矿区铅的来源及其危害差异的研究。

2.现有涉及到人体的临床研究对象局限于学龄期的年长儿童,对0~6岁的年幼儿童研究较少,其实6岁以下儿童才是铅中毒的高危人群,才是应该研究的重点。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提示医学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方面有独特的价值。然而,现有为数不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多为小样本、小范围的研究。因此获得的资料缺乏代表性。

4.铅在血中的含量甚微,测定血铅水平不仅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更需要可靠稳定的实验方法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有些研究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但具体实验方法乃至仪器的工作条件设置等均各不相同,很难对各个研究进行比较和综合,也很难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国际间的比较、交流和合作。

5.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机制仍不很清楚。

6.防治铅中毒药物缺少更多的突破。目前,治疗铅中毒的药物主要是用依地酸钙(Ca-EDTA)、钙促排灵(Ca-DTPA)和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等络合型驱铅剂。但这些制剂有一定的副作用,且不具特异性,在排铅的同时,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铜、锰、铁等也随着排出。由于铅中毒的早、中期症状不明显,铅一旦蓄积起来又很难充分排出,引起不可逆的组织损害。因此,及早对“无症状”的铅吸收进行驱铅治疗、阻铅预防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针对低水平的铅接触,国内外先后开发了驱铅盐、营养性驱铅饮料、驱铅茶等,探讨了一些营养素、微量元素等对铅毒性的影响作用,但至今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产品。为此,亟待研制出适合早期服用、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经济有效的防治铅中毒药物。

总之,我国儿童铅中毒研究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

(二)积极推进预防儿童铅中毒工作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我国区域铅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铅中毒的早、中期防治,探讨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机制,制定严格、统一的铅检测标准,研究推广防治铅中毒的新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区域环境特点,研究环境中铅的低剂量长周期暴露对人体潜在影响、暴露途径的区域风险,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铅致病机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铅中毒的新药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很有必要。

建议可以开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区域环境铅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价研究 对我国主要铅污染来源、历史变化进行定量评估,研究区域环境中铅从环境到人体的传输和暴露特征,探索铅中毒发生的环境条件和变化趋势,定量评估我国主要铅污染的来源,特别注重不同区域、城乡和工矿区铅的来源、暴露途径及其危害差异的研究,分析铅中毒剂量-效应的区域差异,为制定防治铅中毒的相关标准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铅污染致病机制研究 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探讨铅的致病机制,深入研究铅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机制。研究铅损伤突触可塑性(LTP、LTD)、离子通道、受体、递质、基因调控的作用机制。包括铅对发育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铅对发育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离子通道特性的影响;铅对学习记忆过程中脑内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的影响;铅对钙调素、蛋白激酶、一氧化氮信使及谷氨酸受体亚单位基因表达的影响;铅损伤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直接观察铅引起的儿童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儿童血铅浓度的关系。

3.早期筛检方法将有突破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容易受到铅的危害,一方面,他们接触铅的风险大,另一方面,铅更易对他们的大脑产生神经毒性。Schneider等用动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同样染铅的大鼠,喂养条件较好的,其背侧海马表达的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素3mRNA要多于喂养条件差的大鼠。这可能是环境因素影响铅对脑神经毒性的机制。随着环境基因组学的发展,研究铅的环境毒理学基因芯片,以便对暴露人群进行早期筛检,是今后铅与基因关系研究的重点。

4.高效驱铅新制剂的应用研究 模拟人体胃液、胃肠蠕动情况,研究驱铅新制剂对铅的吸附作用,探讨排铅机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制剂对大鼠血铅、骨铅、脏器铅的排除作用,对大鼠脏器的影响和对大鼠血钙、血锌的影响,探讨制剂对铅中毒大鼠的排毒作用及对身体的保护作用;进行毒理学研究和临床实验,开发出新型防治铅中毒的高效药物并推广应用。

5.加强跨学科多部门的综合协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铅中毒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有关健康与环境的问题,必须靠多部门综合协调,才能有效推进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工作。

6.营养素对铅毒性的影响是营养学中的重要课题 尽管过去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仍有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如以往动物实验仅限于单一营养素对铅毒性的影响,没有考虑人类膳食的复杂性,故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人群。今后应加强多种营养素对铅毒性影响的研究。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对铅毒性特别敏感,营养素在神经系统中对铅毒性的影响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动物实验的结果有一定局限性,应有大规模人群实验给以补充,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建议:

(1)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进行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尽快获得我国儿童平均血铅水平及儿童铅中毒的分布情况。深入研究影响儿童血铅水平的因素,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制定预防和干预我国儿童早期铅中毒的措施。

(2)在环境铅污染严重地区加强对孕妇营养性保护措施的研究,以减轻铅对胎儿的危害。

(3)从营养学的角度加强儿童铅中毒的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早期预防儿童铅中毒,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上述研究问题紧密围绕国家需要和科学研究前沿,从环境-机体-细胞分子水平把环境因素与铅致病机制紧密联系,把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机制研究与防治铅中毒药物开发应用相结合,是跨学科的交叉和结合,应组织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等多部门协作完成,更有效地推进预防儿童铅中毒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