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不守信用乃至故意欺骗的事越来越多,以至形成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信任危机。
比如我们去医院看病,我们必须信任医生,不能怀疑他开的药是无效的甚至是害人的;我们听教师讲课,我们必须信任他在传授真理,否则我们将无法学习;我们去修车,修车工人经检查告诉我们是某个部件失灵,只要他给予了充足的理由,我们便应相信他,不必再亲自检验那损毁了的零件。
信任是生活的基本态度,无信任也就无以生活。
猜疑是人际交往之大忌,它会葬送一切友情,只会把人际关系导向冷漠和对抗。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说明人们之间的尊重、友善是一种相互的递进过程。然而,假如你先入为主地对对方持一种猜疑的态度,把对方往消极和坏的方面想,则你的行为也会自然地按照你的观念,表现出某种不友好、不尊重的意味,这必然导致对方相应的不友好、不尊重。于是双方的关系就变得疏远、紧张甚至恶化,而这时你还自以为是你猜疑的对呢。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孩子,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给自己使坏。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国外的心理学家一再指出,如果不肯相信别人,那么便没有诚恳而言,没有诚恳,便没有快乐,没有快乐,人生也就毫无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